經大陸考古專家研究認定,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時間是隋朝大業十二年(616年),距今已有1396年。(網頁截圖)
雷音洞是人工構建的佛殿
據新京報報導,通過對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進行考古調查和測繪,發現雷音洞的門、窗、柱、柱礎、地面都是按照佛殿的形制建造的,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的《冥報記》、唐開元年間金仙公主塔上的題記、元朝時期石經山碑刻的記載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照片,均表明雷音洞是一座利用自然山洞、經過精密設計、人工構建的佛殿,而不是一般性質的藏經洞。
此外,根據洞中密藏的佛舍利題記,可以確定雷音洞建成於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早於山西五臺山現存兩座唐代佛殿。因此可以說,雷音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殿。現存95%遺物都是初始構建之物。
雷音洞的遺蹟顯示,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就精密計算過刻經的數量和字數。高3尺、寬2尺的經板規格,應該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即每紙27行、每行17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2張紙的大小來確定的。
四根千佛柱經精密測量設計
測量表明,儘管是不規則方形,雷音洞大門的軸線和佛舍利地穴的軸線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係,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舍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這些都說明當初建造雷音洞不是隨意而為,而是經過精密測量設計的。
考古還發現,雷音洞的四壁皆為人工構建,內砌牢固的石襯牆,外鑲石經板。雷音洞除門洞、兩窗外的四壁均鑲嵌經板,共146塊刻經板,它們的鑲嵌工藝異常精巧,雖經1400多年的歲月侵蝕,但除了幾塊經板曾經脫落過,大部分都保留完整,考古發現,經板和襯牆之間沒有粘合劑,這些沈重的經板通過精巧的鑲嵌、卡位等工藝,保證了經板的牢固。
雷音洞的遺蹟顯示,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就精密計算過刻經的數量和字數。高3尺、寬2尺的經板規格,應該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即每紙27行、每行17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2張紙的大小來確定的。
8000斤千佛柱不知如何上山?
石經山雷音洞內的四根千佛柱,共彫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
遺蹟顯示,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制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彫刻的。
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7000-8000斤。面對石經山崎嶇、狹窄、陡峭的山路,古代先人是如何將四根龐然大物運至雷音洞的,考古專家們尚無法解釋。即使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除了使用直升機吊上山,目前還難以想出其他的手段。
房山雲居寺背景介紹
房山雲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稱為西域雲居禪林,坐落於北京市房山區白帶山 (因山腰有雲似白帶繞山得名,又稱石經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區75公里,原有建築在抗日戰爭期間已毀,僅存塔數座和藏經洞中的石經。
雲居寺為隋代高僧靜琬所建,原有建築依山而建,頗甚壯麗。靜琬大師吸取南北朝滅佛運動中很多紙本、木刻佛經被毀,而石刻佛經多有保留的教訓,就在山上鑿石為室,刻石為經,用於保存佛經。刻經活動在隨後的唐開元年間至遼代達到極盛,唐玄宗曾把《開元大藏經》賜給雲居寺作為刻用底本,遼代時則使用《契丹藏》作為底本。這兩部藏經現均已佚失,雲居寺的石經就成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經的最好資料。遼代時,藏經洞已放滿了唐刻石經,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儲藏石經。刻經活動一直延續到明朝,總計共造石經14278方;同時藏紙本22000卷,木刻經77000餘塊,均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佛教經藏。
1981年11月27日,在對藏經洞之中的雷音洞進行修復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套函,其中藏有兩顆釋迦牟尼肉身舍利。(網頁截圖)
除去石經,雲居寺還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遼代佛塔5座,堪稱一絕。1981年11月27日,在對藏經洞之中的雷音洞進行修復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套函,其中藏有兩顆釋迦牟尼肉身舍利。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