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相親之後,是不是只有終成眷屬才算成功?那麼相處一段時間發現不合適呢?如果結婚後發生矛盾離婚呢?這是否都可將當初的相親總結為「失敗」?
如果你對「成功相親」的要求如此之高,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你很難成功。因為即使一見鍾情、如膠似漆,也不能包你婚後一定如願能生兒子。
不止一個男人和我抱怨過,他們不願意相親的原因,是相親太枯燥太機械,像兩個人在談生意——「女人總會拐彎抹角問到經濟狀況,如果女人夠美還稍可容忍,但和一個初次見面的女人討論自己的經濟,很難有談情說愛的興致。」
更有一名男性朋友在相親後憤憤地對我說:「她以為旁敲側擊地問我住在北京哪個小區,我就不知道她的想法了嗎?不就是想知道我住多少錢的房子嗎?如此費盡心思,還不如直接問我的年收入!」
無獨有偶,女人們的抱怨也很類似,相親太枯燥,男人們都一板一眼毫無生趣——「除了說工作、介紹彼此家庭背景,就再無其他話題,就算我想浪漫一下,也沒有切入點啊。」
在歐美國家同樣有相親,方式也都一樣,朋友介紹,還有報紙、網路、電視臺的徵婚相親節目等等。但在歐美國家,相親是一項大家熱衷的結識異性的方式,適齡男女如果沒有愛人,都會選擇定期參加各種不同的相親活動。相親已經是一種社交方式。
我想同樣一項社會行為在不同國家遭遇不同待遇,和迥異的民族文化是有必然淵源的。比如美國報紙一則普通的徵婚啟事會是這樣:
「嗨,想認識免費為你修理電腦的IT工程師嗎?一個年輕力壯、週末只能釣魚登山打發時間的優秀工程師正守在電話旁邊等著呢!如果你也喜歡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我想我們一定能聊得很開心,如果你恰巧還是金色頭髮……我的天哪,求你現在就給我打電話吧!」
感覺如何?是不是一個活潑生動的小夥形象簡直就要呼之欲出了!
那麼再來看一則中國式報紙徵婚吧:「女,29歲,未婚,1.64米,公司文員,北京戶口,身體健康,文雅賢淑,興趣廣泛,膚白顯年輕。欲尋覓30∼36歲,1.73米以上,有穩定收入,有獨立住房,品貌端正,無不良嗜好,成熟穩重之京城男士為伴。有意者請聯繫××××。」
這就是文化差異。在歐美國家中,相親的社交功能更突出,不成愛人也可以做朋友,甚至有同性年輕人看到有意思的徵婚,也主動打電話,相約一起出去遊玩。而中國的相親目的性更強,不成夫妻即一拍兩散。因此我們在相親中,不會想「他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是想「他是否適合結婚」。
當你限定了唯一目標,那麼怎麼能怨過程枯燥乏味?
一次成功的相親,應該是社交性第一。每個人的生活圈子都是微小而侷限的,相親是我們認識不同人群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瞭解世界的方式。你可能發現有錢的男人竟然謙卑有禮,稅務所的公務員非常風趣幽默,而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可能不懂得尊重女性。這些都是相親的收穫。
其次,相親是我們瞭解自己的方式。在相親這面社會大鏡子前,你可能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麗,或者是發現自己耿耿於懷的粗小腿根本沒人在乎。你不僅發現男人們和你想的不一樣,而自己也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當你心懷認識世界的目的去相親時,你大度從容的氣質已經從無形中流露,此時男人怎麼會不被吸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