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日兩國因為釣魚島問題還在僵持對抗,事態不斷升級。中國上下遊行抗議此起彼伏,各地遊行隊伍中喊得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抵制日貨。」 由涉及領土主權爭端,而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經濟領域。
如何「抗日」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當政治訴求通過和平方式無法實現時,即將面臨爆發戰爭的風險。然而對於中日兩國,當今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僅為了6平方公里的 無人小島爆發戰爭,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角度上看,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是很小,尤其中國大陸,一貫是「政治問題經濟解決,經濟問 題政治解決」,於是「抵制日貨」首當其衝。
據央視調查,9成網友表示不再購買日本產品。
有網友認為,經濟制裁也是一種武器,並且同樣能達到軍事上反制的效果。並提出可從幾個方面進行:
一個是減少、拖延或停止從日本進口商品。日本是依賴出口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日本的第一貿易出口國,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1年日本對華貿易和對 華出口將分別佔日本外貿總額和出口總額的19.7%和20.6%。排在第二和第三的美國和韓國分別佔12%和6%。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遙遙領先其他 國家。 如果中國啟動經濟制裁,日本企業將遭受嚴重損失,或引發日本經濟危機,日本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二是增加對日本國債的投資交易,大舉做空;或大量購買日元,逼迫日元大幅升值,等等方式,給日本經濟造成通脹,搞垮日本經濟。
三是對在華日本企業展開調查。在稅收、環保、勞工權益方面對日企進行嚴查。 如果說以上三個方面只是民間網友的觀點,那麼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和中國主要國有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上發出聲音建議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如果中國制裁日本,日本經濟將嚴重受損,而中國的損失則相對較小。 日本從2002年開始,已連續近10年對華保持貿易盈餘,累計達2000億美元以上,至今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因此中國一旦實施經 濟制裁,對處於衰退邊緣掙扎的日本經濟將是雪上加霜。
但經濟制裁是一把雙刃劍,在制裁日本的同時,也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於是對於抵制日貨,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抵制日貨不是愛國而應該是「誤國」 有網友指出:抵制日貨不是愛國而應該是「誤國」。日貨並不是什麼「罪魁禍首」,日貨也不什麼外來「侵略者」。
如果認為凡日貨就有損我國的利益,其理解肯定 是膚淺的。因為按此理解,不僅日貨,凡曾經侵略過我們國家的,其產品都應該抵制。這不是更加荒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自1979年開始,日本給予了中國大規模的援助,從醫療、衛生到基礎建設,包含大量項目,覆蓋全國範圍。尤其在改 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作用明顯。
中國也一直是日本對外的最大援助國。 至今日本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2011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3,450億美元,佔中國貿易總額的9%。在全球產業鏈中,日本佔據鏈主地位, 而中國仍處於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
中國一直嚴重依賴日本的投資資本和技術,而且日本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歐盟。 日本在華投資近670億美元,在日本企業裡工作的人員有200多萬,合資企業裡的更多,抵制日貨,那這些人也都要面臨下崗,中國的失業大軍又會增加幾百萬 人,這是我們自己的損失。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絕對made in japan的日貨有多少呢,比如索尼產品95%就是中國製造。
什麼是真正的日貨,所以抵制日貨本身就概念不清。 在目前整個國際經濟都不景氣的狀態下,任何國家都應儘可能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中日經濟戰更不應開打。
國際影響
由於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華的記憶根深蒂固。從官方到民間反日情緒時有發生。而此番「抵制日貨」近年來更是少有發生,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與中國民間「抗日」火爆不同,在日本民間,民眾認為那是政客的事。 對於在華的日資或合資的公司、店舖受到的抗日遊行、打砸衝擊,日本經濟產業省前任官員津上俊哉(Toshiya Tsugami)表示「我認為損害將是巨大的。那些在中國經營很久的企業竟然也遭受損害,這個事實很可能對日本企業造成巨大震撼。」
中日若爆發貿易戰,經濟衰退不可避免,無論雙方誰受的打擊更沈重,中日雙方都將受到影響,兩國經濟都會受到重創,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受影響的將不只是這 兩個國家。 中日經濟關係還涉及到美國、韓國、馬來西亞、德國和泰國等國的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主要產品的供應鏈都依賴於那些在中日兩國輕鬆「往來」的零部 件和材料。
中日經濟戰一旦爆發世界經濟都會受到影響,尤其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狀況都不容樂觀,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國內也面臨著市場緊縮消費 不足的局面。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當前國際經濟普遍低迷的形勢下,中國不會貿然採取經濟制裁。中國大陸不過借釣魚島之爭,假愛國之名,進行遊行抗議,抵制日貨,引起沖 突,轉移國內外民眾關注北京高層內鬥的視線,其實質是薄、谷、王事件的延續,是十八大之前,各派權鬥延伸。政治問題是不能完全用經濟掩蓋、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