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youkou
臺灣這些年來在小三通、大三通裡爭執不休,近來總算是塵埃落定,至於這件事情是好是壞,歷史必將告訴我們。
而歷史上竟然也有關於「三通」的論述,很好奇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怎麼說「三通」的。
首先,請翻開漢朝許慎的《說文解字》,翻到「王」這個字,我們常常聽人自我介紹時總是說「三橫一豎王」,而在《說文解字》這本書裡,許慎引用董仲舒的話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意思是說當初創造「王」這個字,就是認為誰能把原來的三橫連起來的就是王了。
古人「三通」:通天、通地、通人
沒想到這簡單的「三橫」和「一豎」之間,似乎內涵還挺深的,小覷不得。許慎是這樣解釋這三橫一豎的:「三者,天、地、人也。」然後他說:「而三通之者,王也。」原來「三通」就是從許慎的口中發出。
古人的「三通」不是通商、通郵、通航,古人談的「三通」可是通天、通地、通人,這氣魄可真是大!把天地人通貫起來才能稱王。中國傳統中儒家說「內聖外王」,內在有聖者的境界,外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王」者。自古講的「聖王」,可跟現代人「勝者為王」的「勝王」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喔。
原來「三」這字在當初傳下來的內涵就了不得,《三字經》裡有「三才者,天、地、人」,三就代表了天、地、人,現在講究「進化論」,這種生物演化的思想,卻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天、神的內涵,然而古代的聖賢必須要知天命,然後順天而行。
成湯祈雨:虔敬禱告、真誠反省
著名的成湯「桑林祈雨」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按照現代人的思維講,就是民生凋弊、經濟情勢危急,成湯很著急,面對天災,要向天祈雨。按照古代的思維,「天人合一」,人間的災難反映的是天意,天意反映的是天理對人事的評斷。
於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髮、指甲,乘著白馬,馬後拉著一輛簡樸的車子,而他自己則身上纏繞著白茅,把自己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就這樣,他在桑林曠野中虔敬向神禱告。
古代的聖者,當然在道德修養上是有講究的,我們可不能把他的行為比擬成現代人為了選票譁眾取寵的舉動,相反的,正是他有為民犧牲的胸懷,他才被後世認為是聖王。而古代的祈禱究竟跟現代有什麼不同?
平常我們常見人們到廟裡燒香拜佛,在對神的信仰中,不知何時變成了理所當然的求神了,「求神拜佛」成為一個習慣用詞,現代,還有了脫衣舞還願的怪事發生。成湯祈雨,他的禱告卻是反省,他對著上天審視自己,是否自己哪些作為有逆天意、有違天道,所以天下才有如此大旱?
「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還是由於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於豪華;或是因我的後宮妃嬪過多,貪圖聲色;或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或是由於我用人不當,使得讒佞小人得勢!」
誠懇的成湯真誠地反省,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俗話說:「心誠則靈」!
原來古人談的「三通」,竟然是一個王者之道。當大家在三通之間爭執、算計之時,古人的三通之道,也許更值得兩岸思考、借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