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媒體上提倡「不低頭運動」,在聚餐前要大家交出手機,專心於人際聯誼、互動,不要猛低頭滑手機。據說參加過的人,都覺得效果不錯。
這是人心仍嚮往互動的復興運動,有人卻回嗆:「但是,連餐宴的通知,也是從手機和網路上得到的,我們怎能不用手機呢?」
現在的孩子上課低頭不思便當,而是看手機,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專心上課,孩子理直氣壯回答:「我不看手機,怎麼知道媽媽有沒有在找我?」
電腦和手機興盛,佔據支配位置,大概也有二十年了,剛開始學者擔心「資訊的焦慮」現象,人們深恐不盯著媒體或網路隨時會失去重要的資訊。二十年的時間,足夠養成一個世代,已具備能夠分割處理資訊的本事。現在電視新聞畫面,通常會有主畫面,外加左邊的跑馬訊息,左下角的訊息框,下面再一條跑馬新聞外帶股票、天氣和隨時插播的最新消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裡,每一個電視新聞觀眾,都得隨時接收五則以上的不同訊息。
再早前,腦神經科學已將大腦分割成處理不同資訊的部位。好吧,讓我們想像五則訊息同時湧入大腦,在腦的各部位各自接收、處理,有的需要同情心,有的需要憤怒,還有的會恐懼、感傷或有趣好笑,有的會引發運動神經或視覺混亂,卻在幾乎同一時刻動用腦細胞,忙亂成一團,也造成現代人的腦神經提早衰弱。腦的進化分工速度,根本來不及因應電子媒體的改變。
分割處理資訊常常會讓腦提早擠耗,失去了處理極細微的信息和情感的能力,需要越來越重的刺激,才足夠滿足腦的刺激癮度。電腦和網路電玩,也有相同的情形。
但是,當我們一面提倡專注力練習,一面又得適應不斷分割處理訊息的情況,我想這不僅是「分心」,根本就是「分腦」。「不低頭運動」只強調人的面對面關係,還不夠,應該開始練習「讓腦一次處裡一個訊息」。讓腦部不同部位的推理力、同理心、情感、動作、運動神經同時做反應,才算是對一個訊息的充分處理。
我們常說現代的孩子沒有同理心,但怎麼能夠怪他們呢?如果有一個訊息要求他須喚起同理心反應,但卻始終擠不進應該是處理同理心的前額皮質部位,因為那個區塊正在處理另一則訊息?
當然,腦神經理論也不一定是對的,但我相信「專注」是絕對需要的,「專注」應該就是「一次只集中於處理一個訊息」。跟朋友吃飯時就好好吃飯,看電視時就好好的看電視,電視新聞也應該好好的報導每則新聞,一個一個的來,最符合人的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