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許多家長抱怨說,初中孩子特別不聽話,愛和大人頂嘴,叫他向東他偏向西,叫他不幹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別強。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度中,會出現兩個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階段。但兩個反抗期有不同的特點: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為了爭取自我主張,獲得活動自由。如「讓我自己穿衣服」、「讓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則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劇烈變化的時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開始覺醒,強烈渴望擺脫家長的束縛,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獨立行事。家長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學的孩子,當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興得不得了,會跑過來與您親熱。孩子上了初中,您還去接他,孩子大多會不理您,或板著個臉,跟同學繼續說話,覺得您像跟班一樣跟隨在旁邊,給他丟人,甚至會認為您在偷偷跟蹤他。具體地說,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一是對現有社會地位的慾求不滿。由於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們要求具有和大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力,反抗在家裡的從屬地位,更反對家長權威式的干涉。
二是與大人在觀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並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於他們受思維發展水平的侷限,其觀念具有幼稚性,表現出主觀、偏激、絕對性。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大人的想法與他們格格不入,更反對家長強加給他們的觀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由於孩子生理加速發展而造成的對身心發展現狀的不適應和不平衡,他們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面對許多矛盾和困惑,這些不斷出現的「麻煩」,常常讓他處在焦慮的情緒背景中,遇到不滿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現突髮式的情緒失控。
如果家長依然像教育小學生那樣,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滿。倘若家長用高壓手段,會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滿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麼,家長應該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幫孩子順利度過第二反抗期呢?
對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幾條妙方
1.給孩子平等的發言權。當父母讓孩子發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耐心傾聽。無論孩子講什麼,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這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瞭解孩子,以便對症下藥,解決矛盾的一個途徑。(2)不隨意指責或草率評論。家長應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讓孩子把話講完,避免隨意的指責引起雙方的不快。(3)作出積極反應。當孩子充分表達意見後,家長應作出積極的姿態:「你這個想法不錯,要是再加一點或再改一點就更完善。」家長的積極反應可以讓孩子心情愉快,充滿成就感,有利於雙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1)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2)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麼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3)對事不對人。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4)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衝動的時候,家長乾脆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衝動後再作批評。
2. 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愛心。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後不准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於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生了牴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而有的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並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麼晚歸,心裏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以後早點回來。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後,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反事情與牴觸。
3.採用實踐體驗法。用實踐體驗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頭說教有效得多。一位父親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賣西瓜就非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兒子不高興了:「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父親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兒子抱著買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苦心。
来源:育兒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