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搞清楚東亞水域所有的領土爭端並非易事,有些爭端涉及露出水面的陡峭岩石、貧瘠的微型小島,還有海水中的大塊珊瑚。似乎對於每一片土地,該地區都有很多國家激烈而熱忱地參與主權競爭,每個主權主張國也都對這些島嶼有著不同的稱呼。
很多觀察人士都認為,這是一團難解的亂麻。
週三,7名保釣人士剛剛登上釣魚島,他們的船隻便被日本海岸警衛隊包圍。日本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為尖閣諸島。
一名登上釣魚島的中國保釣人士週四被日本警方帶走。
本週三,該地區開始了最新一輪爭議。一群中國活動人士登上了一個日本提出主權主張並處於該國控制之下的小島,隨後,日本方面扣留了14名活動人士。這些活動人士從香港出發,避開了日本海岸巡邏艦隊,在釣魚島上插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旗幟。中國和臺灣都對該地區提出了主權主張。
此事導致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急速升溫,中國的反應尤為強烈。週四,環球時報(Global Times)在頭版上刊發了一幅照片,照片顯示一位活動分子站在岩石上,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一家中國官方媒體竟然在自己的刊物上刊發中國「分離部分」的旗幟,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為什麼各國會圍繞這些浸在水中而又荒無人煙的小塊土地爭論不休呢?而且其中很多都會在漲潮的時候消失。最簡單(可能也是最偷懶)的答案就是:石油和天然氣。據信,下一個富礦帶將出現在東亞水域,而在這些小島享有主權自然對勘探和開發該地區十分重要。
漁業資源。這個答案也很常見。現在,亞洲各國的小型漁船、拖網漁船,以及捕鯨船經常前往好幾千公里以外的海域去捕魚。漁業在亞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
然而,這些真實且飽含激情的爭議,並不是關於漁業資源、石油、天然氣或土地,而是關於二戰、關於民族自尊心。關於一個不願癒合的歷史傷疤。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舒思深亞太研究中心(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副主任丹尼爾·C·施奈德(Daniel C. Sneider) 說,「狹隘的觀點認為,這些爭議的中心是石油和天然氣,這完全偏離了重點。」
「這些行為源於二戰結束的方式,它們讓人們想起了過往的歷史責任,到底誰對誰錯。這與領土無關,與這些岩石無關。背後還有很多很多深層次的原因。」
「首要因素是民族認同感,是民族自尊心。」
於60年前生效的《舊金山和平條約》(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解決了日本和同盟國之間的大部分問題。但該條約並未對該地區一些小型島嶼的歸屬權做出明確規定,況且,中國、朝鮮以及韓國也不是該條約的簽署國。
「日本從未說服自己的鄰國,它真的為過去感到懺悔,」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格裡·柯蒂斯(Gerry Curtis) 在《朝日新聞》(The Asahi Shimbun)的一篇報導中這樣告訴路透社記者。「而且中國和朝鮮都不願意讓事情就此了結,因為這是一種獲取政治利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