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有所謂大選年,大選年裡有熱烈而有序的民主氣氛:政黨齊上陣,政客總動員,集會到處有,話題滿天飛,民調監陰晴,選票定輸贏。中國沒有大選,也就沒有大選年,取而代之的是五年一次黨代會,十年一度交接班。江胡時代確實比毛鄧時代稍有長進,也算是有任期、有程序、有制度了——官方媒體謂之「禪讓」,某「國情專家」謂之「集體總統制」。開黨代會的年份很特別,總是莫名其妙地緊張,維穩費暴漲,敏感詞激增,到處都有小道消息,人民稍不留心,就可能犯了黨國大忌。換屆交班的年份更特別,氣氛詭異,神鬼莫測,中南海裡波濤險,北戴河畔是非多,官場提心,民眾吊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大人物們在深宮暗室裡玩換屆交班遊戲,人民不得參與其事,卻不得不身受「禪讓政治」的恐怖。
但越怕有事越出事。十八大之前,王立軍出事,他叛了國;薄熙來出事,他違了紀;薄谷開來出事,她殺了人。都是權欲惹的禍,細細追究下來,這全都要怪十八大。如果不開十八大,如果沒有十八大之前爆發於官場的烈性傳染性政治敏感症和權力焦慮症,也許薄熙來不會那麼衝動易怒,王立軍不會那麼焦慮「抑鬱」,也許胡錦濤也不會那麼警惕戒備,溫家寶也不會那麼果斷堅決,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什麼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了。薄谷開來雖然已經犯下了殺人罪,但殺人也就殺了,未必有人敢查;查案也就查了,未必有人敢抓。政治局委員家裡的壞事醜事大抵相當於「國家機密」,是不大可能自動浮出水面的。那一群「集體總統」不發話,中紀委無從置喙,哪裡輪得上「法治」出馬?可是,偏偏今年要開十八大,大人物們都變得與往年有所不同,有些人心急如焚,有些人憂心忡忡,胡錦濤要「禪位」,習近平要「接班」,薄熙來要「入常」,王立軍怕送命,於是一環扣一環,一連串的事件就這樣爆發,就這樣展開了。因為事關十八大,薄案的解決當然要以權力為依據,以政治為準繩,司法只是走過場,還得「集體總統」說了算。
圍繞十八大的黨內鬥爭有如一場馬拉松比賽,薄案讓黑箱裡的比拚白熱化,比賽提前進入了衝刺階段。十八大的任務有兩項,一是「站在高坡上,揮手指方向」,即通常所謂「路線」問題;二是「排座次,定交椅」,即人事權力問題。事實上,正是借由薄熙來事件的突然爆發和漸次深化,高層路線之爭與人事內訌的複雜格局被大為簡化,十八大兩項任務的解決瞬間提速。薄案是十八大的鑰匙,與十八大如影隨形。隨著薄案的大事化小,「路線」轉黨紀,政治轉刑事,十八大已經幾乎沒有什麼政治上的懸念了。一旦薄案塵埃落定,照本宣科的十八大也就沒有多少看點,以至於徒具形式,無足輕重,不值得寄予期望。
目前看來,薄熙來在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和軍隊高層的支持者和同謀犯都已經安全上岸、順利脫身,可謂有驚無險;薄熙來親自發動的群眾性「唱紅」運動已經中止,但毛左派、「文革餘孽」並未受到有效的約束,仍在高舉毛旗搖旗吶喊,招搖撞騙;薄熙來親自領導、王立軍親自指揮的政治性「打黑」運動雖宣告結束,但比黑社會更黑的政法打手們並未受到應有的法律懲戒,面對成批的冤假錯案,當局也並未制定出最低程度的平反計畫;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藉口「文革教訓」、「歷史悲劇」而斥責薄熙來,但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並沒有批評薄熙來的「路線錯誤」,薄熙來的全部過錯被歸結為語焉不詳的「嚴重違紀」;對薄谷開來的刑事指控只涉及投毒謀殺,而沒有高官家屬通常不能免俗的受賄、貪污、洗錢等罪名,民間盛傳薄氏家族60億貪腐的罪行,不論有無,或將被紀檢與政法機關鎖進箱底,或擱置不論,悄悄放過。
當然,薄熙來確實已經垮臺了。善良的人們大可以放心,以德,以才,以人品,以資望,薄熙來並無東山再起實現政治翻盤的希望。雖然此人很可怕,有一分權,發十分威,尤為擅長挾民粹以逼中央,挾中央以令諸侯,一旦大權到手,則惡法似狼,苛政如虎,但他如今已然成為一隻死老虎,「斯亦不足畏也矣」。一臺本來「很黃,很暴力」,有權力鬥爭、有金錢糾葛、有宮廷陰謀、有私情色慾、有「中國特色」、也有國際關係的驚天大戲,就這樣被偷偷篡改了劇本,演成了一出母親為護愛子而毒殺洋情人、丈夫為保家庭而包庇蠢妻子的肥皂劇。一個極為難得的肅清毛左遺毒、清算文革舊帳、打擊官場腐敗、開啟政治轉型的天賜良機,也就這樣被中共當局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極為奢侈地浪費掉了。
在毛澤東時代,但凡發生黨內重大分歧,無不上綱上線到「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高度,千篇一律,言過其實(梁漱溟曾公開嘲笑「批林批孔」是「路線鬥爭」:林某人非比劉鄧,政治上只知高舉、緊跟,並無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且口是心非,公開場合沒說過幾句真話,這樣的人有何路線可言?),但如今,事情恰好顛倒過來,又到了另一個極端,奉行「不爭論」的中共當局因為害怕「路線鬥爭」,怕內鬥見光死,怕內鬥而翻船,故而諱言「路線鬥爭」,一旦遇到了真正的路線分歧,就只能祭起選擇性反腐的法寶,政治問題司法解決。
薄熙來出局之後,曾經有所軟化的「路線」問題又重新被高層凍結。據悉,胡錦濤「7∙23講話」為十八大「路線」買下了保險,定下了基調。這篇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延續了十年來胡氏講話的一貫風格:四平八穩,陳詞濫調,關鍵詞永遠都是「中國特色」「鄧三科」(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一次他造了三個「毫不動搖」的排比句,但空喊口號,了無新意。目前,黨政軍各部門正在部署「掀起學習宣傳貫徹胡錦濤總書記7∙23重要講話的熱潮」的活動,這也全無新意,不過是效江澤民舊事,「禪位」之前大興表揚與自我表揚之風,藉以邀老臣朝拜,受新君謝恩,彌補移交權力的心理失落而已。
薄案高舉輕放,這正是十八大的預演;是權鬥的熱身賽,也是「路線」的晴雨表。我們甚至可以誇張一點說,薄案是提前到來的十八大的最高潮。此後或有餘波,但死水微瀾,波瀾不驚。短暫的高潮之後,將是持久的平淡。
如果我們曾經指望薄熙來落馬像林彪墜機和「粉碎四人幫」一樣洞穿政局,在較為廣泛的層面上改變政治力量的對比,並由此引發一連串的政治變化,那麼我們肯定是要大失所望了。所謂「利好出儘是利空」,在接下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恐怕再也聽不到比薄熙來下臺、「唱紅打黑」運動中止更好的消息了。薄案了結之後,十八大開與不開,向左開向右開,就不那麼重要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