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輪生產、生活成本的快速上升和過度緊縮貨幣政策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經濟的內需已經受到嚴重破壞。而現在的物價走勢,已經證明:中國經濟內需嚴重不足。
現在重要的是:必須不遺餘力地努力增加下游消費品需求,從而保住實體企業,改善其財務狀況。商務部研究院採用國際先進的企業評級標準──Themis(賽彌斯)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對2000多家中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測評結果現實,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情況低於40分──風險巨大的上市公司佔比高達23%。
測評同時顯示:今年以來,中國上市公司的總體財務狀況加速惡化,尤以創業板下跌速度最快,而主板市場儘管相對穩定,但財務風險迅速上升的公司數量大幅增加。
實際上,這樣的測評結果證實了我們一直以來的判斷。由於金融危機中發達經濟濫發貨幣而引發原材料價格暴漲,使得企業購入生產資料所需貸款大幅增長,如果此時此刻股市垮臺,不能支持公司及時補充自有資本,這必然導致企業財務狀況的急劇惡化。如果此時此刻緊縮貨幣導致貸款不足、利率上漲,我堅信實體企業會大面積出問題,最可怕的情況是:企業放棄生產。
現在,我們擔心的問題是不是已經發生?很像。CPI漲幅快速放緩,PPI的連續負漲幅,恐怕反映的正是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內需嚴重不足的情況。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情況。比如,企業商品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之間出現了:出廠價格下跌速度慢於購進價格。而且,一般日用消費品價格、服裝價格有所上漲,這是不是意味著企業利潤壓力有所減輕?現在看不太明顯,要看未來的走勢情況。
但我堅信,企業價格無論漲跌都是成本因素的作用。其中,購進價格的下跌是國際市場資源價格下跌的結果;而食品價格上漲是國際糧價上漲的結果。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國際原油價和糧食價格已經形成此起彼伏、輪番攻擊的態勢,這是所有價格被動接受者──弱勢貨幣國家都必須接受、也無法改變的現實。除非現在立即改變國際貨幣體系──這樣的可能性近乎為零。
我們曾經多次指出:在成本推動物價上漲的前提下,一味緊縮貨幣壓制內需,其最好的結果的通縮,最壞的結果是滯脹。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先通縮、後滯脹。
現在的情況是什麼?通縮。至少從核心CPI的角度看,中國站在通脹邊緣。因為在2.2%的CPI漲幅中,有1.2個百分點是食品價格,如果再除去能源價格(階梯電價實施)就算"零"漲幅,我們的核心CPI數據也已經很難看了。按照經濟原理的定義,1%以下的CPI漲幅就是通脹。
如果從居民生活體驗上看,中國已經進入滯脹。因為,許多居民收入增長基本停滯,但生活成本確在大幅上漲。日常必需品,尤其是吃穿成本已經使其實際生活水平下降。
我絕不是牽強附會地非要把中國經濟拉向自己的判斷,證明自己英明。而是寧願我自己所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別出現我所預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