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梅花文化(圖)

發表:2012-07-25 15: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梅是中國特產,原產於滇西北、川西南和藏東一帶。6000年前即已經分布於長江以南地區。3000年前即引種栽培。公元前2世紀引種到朝鮮,8世紀引進到日本。19世紀初傳到歐、美、澳大利亞。

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干。」該書註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有野梅生長。廣東、廣西和江西交界的大庾嶺,古代就產梅。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因此「羅浮」後來成了梅花的別名。

梅樹壽命很長,可以活千年以上。現在中國的古梅除了杭州的「唐梅」和「宋梅」之外,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1700多歲)。它的樹幹已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花期長達冬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臺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手植。這株老梅曾經數度枯萎,又數度枯木逢春。現在主幹蒼老,四周嫩枝叢生,幾年前還結了數千個梅子。

梅花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已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現在詩歌、繪畫、音樂、戲劇、成語和姓氏人名中,形成豐富多彩的梅花文化。1929年國民政府曾將梅花定為國花。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又兩次掀起評選國花的討論,惜至今仍未定論。

中國植梅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早先人們用梅子調味,相當於今天的醋。古老的《書經》即有記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詩經•召南》裡有這樣一首:「?坑忻罰?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去吉兮!……」這是一首女子借梅子表示愛情的詩歌。

1975年,河南安陽出土一顆距今3200年的梅核。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脯梅」有215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就已盛行。但那時梅子主要作為食用和饋贈、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詠梅之風日盛,「梅始以花聞天下」。

《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晉代陸凱從荊州托郵驛轉贈一支早春梅花給他在長安的摯友範曄並附一首五言絕句:「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以梅花傳遞友情,從此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漸多。《金陵志》云:「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唐朝時杭州孤山的梅花就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名臣宋環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春?!鶯語雲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令天下,貴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讚語。杜甫有《江梅》詩,李白有《送友人游梅湖》,柳宗元有《早梅》,韓愈、李商隱、杜牧等詩人均有詠梅詩。

唐明皇的愛妃江彩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宋朝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被稱為傳世傑作。另外,蘇軾、陸游等皆有詠梅詩。

關於梅花的千古佳話莫過於北宋處士林逋(和靖)愛梅。他隱居杭州,不娶,無子,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借《卜運算元•詠梅》表現自己雖懷才不遇但卻百折不回的節操。詞曰:「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毛澤東曾模仿這首詞,也寫過一首《卜運算元•詠梅》。

眾所周知,《紅樓夢》裡寶玉踏雪訪妙玉、乞紅梅、命題做詩場景,令人醉倒。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梅花的栽培達到鼎盛,技藝不斷提高,梅花品種日漸增多。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關於梅花的繪畫、音樂也紛紛脫穎而出。

宋代關於梅花的書就有五部:範成大的《梅譜》,周敘的《洛陽花木記》,張滋的《梅品》,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和仲仁的《華光梅譜》。

範成大是一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於1186年寫成的《梅譜》是中國、當然也是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他在蘇州石湖範村,蒐集梅花品種十二個,對梅花首次進行描述記載。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範成大的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遂作曲並填詞,名曰:《暗香》、《疏影》,極受範成大讚賞。

其他幾部書都是梅畫、梅譜。其中《華光梅譜》是寫梅的藍本,以文為梅立譜最被推崇。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則以圖為梅立譜。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為了畫梅,他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便從早到晚在梅樹下細緻觀察,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開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精選出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並配詩百首。後人為了讚譽他的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畫家吳昌碩在詩中說自己「家傳一本宋朝梅」,指的就是這部書。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會稽九里山,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花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讚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中國繪畫史上有數不盡的梅花佳作,最著名的梅花作品有:宋徽宗的喜鵲登梅圖,無名氏的梅竹禽鳥圖,無名氏的百花圖,楊無咎的四梅圖,趙夢堅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王冕的墨梅圖,徐禹功的雪梅圖,燕叟的梅花圖,顏輝的梅花月光圖,馬遠的夕陽梅花圖,馬麟的層疊冰綃圖,鄒復雷的春消息橫幅,吳太素的梅花松枝圖,陳璐的梅花月光圖,沉銓的松梅雙鶴圖,吳昌碩的梅花圖(潘天壽稱之為「古艷絕倫」),當代石魯的雪梅圖並題詩「玉龍白雪一天清」,書法鋼筋鐵骨,比喻他雖遭受迫害,但一身清白,最能體現梅花精神。

音樂作品除前面提到的《暗香》《疏影》之外,最有名的是《梅花三弄》,別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琴曲,內容寫傲霜雪的梅花,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譜稱,此曲系根據晉桓伊笛曲改編而成。全曲主調出現三次,即取泛音三段,異徽同弦,稱為「三弄」。《琴譜諧聲》(1820)改此曲為琴簫合譜。另有琵琶曲,又名《三落》,根據民間樂曲《三六》改編。分三段:寒山綠萼(一弄),姍姍綠影(二弄),三迭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參見辭海,1979)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一種獨特的偉大人格。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