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導透露上市過程中的灰色交易,有人因上市發財,有人卻因上市而面臨破產。有關文章寫道,在敲響上市鐘聲的那一刻,幾乎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上市公司董事長已經獲得了數億財富,可以直接退休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從那一刻起,他才剛剛走出個人破產的邊緣。因為在公司掛牌之後,他不用再擔心無法填補上市過程中留下的財務窟窿。這些財務窟窿是怎麼形成的呢?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上市過程中都留下的高達一兩千萬的「不能說」的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基本都被上市公司大股東個人兜底了,而這個財務窟窿將耗光大部分做製造業起家的大股東的畢生積蓄。
「不能說的費用」之一是財經公關費用,一般上市公司IPO時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所謂的財經公關費用其實就是打點媒體關係,除了幾家證券報的費用可以從承銷費裡面扣除,其他的費用大部分需要打點各路媒體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廣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現金,形成了不能說也說不得的巨額費用。」據悉,目前關注IPO的媒體在200家以上,最近兩年每年約300家的公司批量掛牌正催生了IPO產業鏈中財經公關這一巨大的市場。由於這些媒體本身魚龍混雜,還涉及到大量的代理公司,即使是正常的廣告投放,很多連個基本的發票都沒有。有上市公司老闆感嘆,「對於做製造業出身的人來說,財經公關報出的幾百萬的巨額費用很難接受,但保代(保薦代表人)不同意,說有些瑕疵被媒體放大後影響很大。幾經溝通後,我說能不能把絕大部分從來沒聽說過的小媒體給砍掉,但保代說,經過網路轉載後,已經沒有大媒體和小媒體之分了,預審員只要搜索一下,瑕疵就全都出來了」。
「不能說的費用」之二是,打通各級政府對擬上市公司的關卡費用,這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現在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點,有時候申請個普通的資格,都需要打點幾十萬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此外,在準備期長達兩年的時間裏,市政府、區政府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懷、行業協會的調研等,送些禮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保持財務報表的規範,有些也走不了賬,雖然單筆金額不是太大,但長期下來累計的費用也不小。
「不能說的費用」之三是落實政策。這有點匪夷所思,但的確是真的。現在最引起企業反感的就是國家和市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一些補貼,不找關係打點一下根本到不了企業,業內潛規則是四、六開,企業獲得1000萬的政府補貼,有400萬要返回去給相關的審批人員。有些地方玩得更過,以前是資金下來後再返錢,現在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如果不先打點400萬出去,1000萬補貼就進不來。而這400萬打點的都是敏感人物,不可能在公司走賬。
在掛牌上市之前,兩年多的上市歷程給上市公司老闆個人留下個2000萬的財務窟窿,屬於很正常的花銷。有上市公司董事長找保代溝通說,「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這麼花錢我吃不消了,能不能想個辦法一部分費用由公司分擔一下。可保代指出,你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潤也就4000多萬元,費用走掉一部分後,利潤就沒增長甚至下滑。而且你想,現在多一塊錢的利潤,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後你的估值就多24塊錢啊,再窮也要咬緊牙關挺住。想想覺得說的也有道理,就找一個做酒店的親戚借了一筆錢,年利率15%,期限一年。」到了這個時候,這位董事長才明白,「有些企業上市失敗兩次了還要衝擊上市,他們老闆實際上是被上市綁架了啊。」據瞭解,接觸過的上市董事長中,2000萬的花銷不算多的,有些公司董事長個人的花費高達3000多萬。
據說現在的中介行業為了避免發生董事長上市前個人破產的尷尬局面,從創投業到投行,都想出了一些曲線救助的方式,讓董事長們渡過難關。一位資深國有的創投人士表示,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錢不夠花在業內很普遍。「很多企業上市之前最後的一輪融資表面看估值不高,其實有些私下多了一個條件是要求創投必須給董事長做過橋貸款,緩解董事長的資金壓力。我們是國有創投,這個做不了,讓我們喪失了很多項目,很多項目在大型的規範創投企業那裡不能做,只能遺憾地轉介紹給一些小的民營創投。近期深圳有個搶得很火的室內裝飾企業就是因為提出了這個條件,最後獲得項目的全是不知名的民營創投。」還有的作法是,普遍採用的將「不能說的費用」走券商承銷費,這是個最簡單選擇。有中介行業透露,「我們去年年底做的項目,收到了3600萬的承銷費,其中有500萬就是幫財經公關走賬的,另外還幫董事長個人走賬了300萬。以前這麼干的主要還是中小券商,但現在大券商也開始這麼幹。目前市面上統計的券商承銷收入,據我估計,總承銷費用中至少有五分之一都是在幫忙洗白那些不能說的錢」。
中國出現「貧窮的董事長」,主要問題就是上市過程中巨額的隱形花費,這部分「不能說的費用」吞噬了大部分製造業出身的董事長的個人財富,許多人甚至面臨著個人破產的境地。因為一般開始創業之後,前四年都是虧錢的,中間兩年基本打平,賺錢也就是最近三四年。往往四年算下來,總共也就只賺了3000多萬,其中還有2000多萬用來買房等改善生活。所以,存在這樣的一個貧窮的董事長現象,並不奇怪,但卻有必要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