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中國有3000萬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導致這些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則來源於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父母不恰當的教育。
專家:曹新山,心晴心理諮詢工作室主任分析
家庭角色
不可本末倒置
「哎,我對我爸爸很失望!我的朋友說起他們的爸爸來,感覺都是頂天立地的。而我爸爸,天天在家洗碗做飯;而我媽媽則相當強悍,她在單位是個領導,很敬業,比男同事還幹練。她一回到家裡也是指手畫腳的,聲音很大……」性格逆反的小欣(化名)被父母送到心晴心理諮詢工作室做心理輔導。
工作室主任曹新山說,小欣父母的家庭角色和關係讓小欣產生了很多心理不適。從傳統的教育來說,嚴父慈母是有道理的。孩子可以從父親身上學到責任、堅強、自信,從母親身上學到勤勞、善良、包容。對此,曹新山建議小欣的母親:
履行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責任。所以,無論在外打拼得多成功,回到家還是要盡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並享受自己的家庭角色,享受天倫之樂。
與丈夫共同經營良好的家庭關係。看不起丈夫,導致的結果就是夫妻關係惡化。所以,妻子要學會愛和尊重,看到對方的積極面,並培養和對方的積極面相處的能力。同時,善於理財與和諧的性生活是保持良好夫妻關係的關鍵。此外,夫妻還要多花時間在一起,就如何養育和照顧孩子達成共識,而不是對手。
陪伴孩子。每天都應該抽出一定時間陪伴孩子,每天至少花半小時與孩子一起玩耍,不是在室內,而是在室外,這樣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因為母親的陪伴尤為重要,會帶給孩子愛、溫柔、耐心和負責任的感覺。
允許孩子自立。「好母親」應該相信孩子的自主決策或至少是參與決策的能力,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心。
以身作則。與孩子互相尊重並且將這一概念融入教育過程中。制定家庭法規但並不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在他做對時真心祝賀,做錯事時耐心教育而不懲罰。同時,作為一名丈夫,也應該關注,並尊重自己妻子的辛勞,並給予回報,不能只抱怨,不作為,甚至是逃避。
沒自信
易患網癮症
「我的孩子一天到晚就喜歡上網,其他的事情都不喜歡。」一位15歲孩子的母親對於孩子無休無止的上網感到束手無策。
曹新山和孩子簡單地聊了一下後發現,孩子學習不好。在學校,老師同學都看不起他,在家裡,也經常被父母數落,最後,這個孩子在網上一個遊戲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個高高在上、隨心所欲的角色……
曹新山說,目前的學生中,95%的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教育條件好,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很高,面臨的競爭與壓力較大,社會生活的變化節奏很快,接收到的信息又是空前的。但與此同時,他們卻缺少困難與挫折的磨煉,缺乏兄弟姊妹的親情體驗,人際關係單一。這些因素在客觀上容易造成其心理素質比較脆弱、敏感、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遇到環境變化缺少足夠的心理應付能力,造成心理失衡,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此外,信息爆炸的挑戰早已來臨,但孩子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辨析力。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只是出自一種原始的本能和衝動在欣賞、接受著這些沒有經過任何嚴肅處理和詮釋的信息。迷戀、好奇、模仿力量是無法抗拒的,他們在與「流行」結伴而行,價值觀也在不斷異化。同時,同伴的影響也很重要。同學、朋友之間有共同語言、愛好,學習、生活的內容和規律相似,容易達成理解。所以,曹新山說,這個孩子在現實是生活裡已經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如果不在虛擬的世界裡尋找一些尊嚴和自信,他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了。
「這個孩子的問題,除了心理輔導外,還建議父母對孩子期望值不要過高,學會體諒孩子學習、生活的不容易,多陪孩子講話。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採取出門旅遊的方式,和孩子多溝通,慢慢減少孩子的上網時間,增加現實中與父母溝通的時間和效率。調整一段時間後,那麼,孩子的網癮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曹新山說。
學會
自我控制情緒
「我媽今年44歲,話很多,我覺得她不說話就活不下去,看我也不順眼。我喜歡留遮住眉毛的劉海,她說我的劉海遮住了我的青春痘,以後青春痘就會越來越多,我會變得很難看;我和同學出去玩,如果有男生,回家就要被審,說我早戀了,還要看我的手機……我們天天吵架。其實,我也知道我媽起早貪黑地做家務,很辛苦。但是,我還是想等我將來高中畢業了,就考個省外的大學,盡量少和她見面!」薇薇說。
對於薇薇的情況,曹新山說,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珍重自己的榮譽。少年正處於成長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態度,用這種方式艱難地建立著自己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自信能量。客觀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會導致逆反心理。所以,和孩子說話時,尤其是12歲左右青春期的孩子,必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更年期的母親,如果更年期症狀嚴重,可以適當藉助心理治療、或是醫療手段來減輕症狀,盡量避免和孩子發生衝突。
讓孩子感受愛
「我的孩子今年12歲了,從前年開始,話就越來越少。現在,乾脆不講話了,都不和我們說話!」某個企業的老總,生活很富裕的他,怎麼也不明白,什麼都有的孩子卻為什麼突然就不說話了。所以,他急匆匆地來找曹新山。
「孩子是自閉症,不過還好,不嚴重!」曹新山說,像這樣的家庭在現在的社會很普遍,家庭經濟基礎都很好,孩子在物質上,可以得到滿足。但是,因為要掙錢,父親或是母親就沒有了陪伴孩子的時間。缺乏家庭關愛的孩子,或是長期缺乏親情溝通機會的孩子,患自閉症的可能性會增加。
這樣的青少年,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雖然經濟上很寬裕,但是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同時也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是長期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保姆帶大的,這些孩子很容易自閉。心理學中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則稱為孤獨感。
對於這樣的家庭,父母一定要有所選擇,凡事不能兩全其美。經濟固然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溫馨、可以吃飽穿暖的兩室一廳之家,相比一幢豪華別墅裡只住著孩子一個人的家,前者更不容易患心理障礙,因為他的安全感比後者多。曹新山建議,財富積累與良好的親子家庭關係之間沒有必然的矛盾衝突。中國傳統的中庸思想,可以幫助人們找到那個平衡點,就可以實現和諧共贏!
父親節剛過,曹新山特別送給做父親和準備做父親的朋友們一句古代智者的話:父愛如山!父愛是一種讓孩子感受到可依靠、安全的心理能量,與母愛相得益彰!記者李靜報導
育子良方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成長至關重要。除了物質保證,心晴心理諮詢工作室主任曹新山說,爸爸媽媽給孩子最重要的是獨立能力和自信心。
放低姿態與孩子對話
當父母高高在上時,自然會與孩子拉開一定的距離,溝通便無從談起。其實,孩子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態,蹲下來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才會找到許多曾經不解的答案。
一位媽媽聊起他淘氣的兒子,這個4歲的男孩似乎有著天生用不完的精力,連刷牙時也總是不停扭動身體,對著鏡子扮各種鬼臉。媽媽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媽媽自己在刷牙的時候,突發奇想地蹲到了兒子的高度,並嘗試了一下令兒子百玩不厭的動作,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兒子的高度看過去,鏡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鏡的效果。由此可見,與孩子溝通的前提是父母從孩子角度來觀察、思考孩子這麼做是為什麼。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我們的生活經驗來評價判斷孩子天真、靈性的自然表現和反應。當父母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與他很好地溝通了。
「跨級」培育自信
唯有信任,才可能讓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心交給父母。記得《易經》坎卦中有: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幾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清晰地意識到,信任在感情溝通中的重要性。其實寶寶年齡越小,親子之間的信任度越高,小寶寶看到爸爸媽媽總會伸出手,讓爸爸媽媽抱,這便是對信任最好的詮釋。然而,隨著寶寶日益長大,親子之間的信任度卻可能呈下降趨勢。改變這一現狀的最好方法便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與關懷。
父母要擴大與孩子的溝通範圍。除了學業,還要關心孩子的快樂與煩惱。在這裡,推薦使用「跨級培育法」,即用超過其年齡段的一些內容,如用教育6歲孩子的態度去教育3歲的孩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孩子創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躍的時候,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感到你對他是有信心的,從而提升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帶著孩子走進廚房,做一些親子食品,讓他品嚐家務勞動的喜悅,或者有意識地給孩子佈置一個小任務,讓他去完成,考察他獨立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親子信任度也會得到提升。主動營造互動互助的機會和氣氛,是增進彼此交流磨合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讓孩子瞭解我們,同時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孩子,比那種乾巴巴的說教孩子應該做什麼,要生動有效,這個也是「身教重於言教」的具體操作和體現。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通常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擁有簡單的決定能力了。這時,爸爸媽媽要有責任有意識地進行「基礎教育」,讓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舉例來說,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上幼兒園,先告訴他一些簡單的穿衣規則,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衫,然後再讓他自己決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選錯的衣服去幼兒園,爸爸媽媽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識到周圍人的眼光,得到「教訓」後,再教導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做決定」,這樣體驗式的學習能夠讓孩子成長得很快。
同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也會知道,爸爸媽媽會像指路明燈似地幫助他,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當自己犯錯誤時又能夠得到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這種狀態對於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當孩子有了積極的成長心態,親子溝通當然也會變得更為順暢。所以,不妨讓孩子做一些小的選擇,練習思考能力,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在生活中學習思考。比如吃飯、上幼兒園、過馬路,爸爸媽媽都可以和孩子討論對話,並讓其學會思考,千萬不要事事包辦。父母需要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而不是代替孩子,甚至阻礙孩子成長。
與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如今的父母大多在職場上縱橫馳騁,卻相對減少了親子時光。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還是應該當一個有心人,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該只注重物質的給予,更多的應該著重情感教育,態度才最重要。
我們知道,讓孩子成為「全能寶寶」的可能性並不太大,所以要觀察其個性特點,讓孩子在幼兒時期盡量發揮其特長,抑制其一些不好習慣。當爸爸媽媽瞭解了孩子的特質後,才不會盲目地施教。建議可以通過一些活動,如親子閱讀、親子遊戲等引導其特長,從而弱化不好的習慣。
而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盡早為其做一個良好的規劃,但同時這個規劃又要符合孩子的個性需求。當孩子可以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許多親子間的誤解和矛盾自然可以化解。
另外,從孩子的成長與情感需要出發考慮問題,與遷就、溺愛不同。當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基礎的,而不是靠威嚴來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使孩子樂於與父母玩耍、遊戲,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親子溝通的過程來說,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長輩。始終要記得,父母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還是要讓他瞭解家長的角色。
(原標題:孩子缺少陪伴易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