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區別對待孩子的惡作劇和惡劣行為(圖)



(網路圖片)

我曾經聽一位家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孩子的奶奶給兒子家打電話,是孫子接的。奶奶說:「找你爸爸來接電話」,孫子悄聲地說:「爸爸在忙著跟警察說話呢」;奶奶又說:「那就找你媽媽來接電話」,孫子又悄聲說:「媽媽正忙著跟消防員說話呢」;奶奶說:「警察和消防員為什麼要到你家來?出了什麼事?」孫子還是悄聲地說:「他們在找我呢。」

原來這只是孩子的一個遊戲,他要和爸爸媽媽捉迷藏,可是事情鬧大了,爸爸媽媽以為是孩子走失或者被人綁架了,於是他們報了警。這樣,孩子小小的惡作劇不但讓家人擔憂不已,事後也尷尬萬分。

像這樣的事情,每一個家長可能都遇見過,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淘氣過。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惡作劇呢?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訓孩子呢?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區分一下什麼是惡作劇,什麼是惡劣行為。因為這兩種行為造成的後果雖然可能相似,但處理的方法卻不應當是一樣的。惡作劇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是開玩笑不得當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為自己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結果。

孩子在惡作劇的時候,往往是把它當成一個好玩的事情來做的,並不是存心要傷害人,這和那種蓄意傷人的惡劣行為,動機完全不同。所以父母僅僅因為惡作劇的後果來懲罰孩子,不但效果不好,處理不當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挫傷他的創造性。

其實在孩子做了惡作劇之後,這正是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的一個良好時機。我們都知道受他們心理髮展水平的限制,孩子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都和成人不一樣。許多在孩子看來是很有趣的事,我們成年人會認為很無聊;孩子們開的一些玩笑,讓父母聽了,不但一點不感到幽默,反而令人生厭,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所,孩子不合時宜的惡作劇常常會使家長們感到非常難堪。在這種時候,父母可以與孩子溝通自己的想法,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有些玩笑在一定場合和人群中是沒有禮貌和教養的表現,教孩子學會根據不同的社會交往情境來選擇不同的行為,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非常有益。

孩子剛剛升入小學的時候,他們自我中心性仍然很強,常常會認為別人和他(她)的想法、看法都是一樣的,只要他(她)感到高興,別人就會和他(她)一樣高興;只要他(她)覺得有趣,別人也會為之哈哈大笑。他們不會從自己的惡作劇的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問題,更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諸如在課堂上給老師身後沾一條紙尾巴那樣的行為,會令老師如此的氣憤。

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了惡作劇以後,父母或者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先讓他(她)知道他們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只是為了開個玩笑,然後再向孩子指出這種玩笑卻與孩子的願望不符,造成了不良的後果。這樣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教訓,知道當自己要開玩笑的時候,需要事先想想可能會出現的結局,再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衡量一下這樣的行為是否適當。時間長了,孩子的判斷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會逐漸加強,卻不會失掉他(她)自己的幽默感。

在孩子惡作劇之後,父母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從別人、特別是從自己受害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一想。這種能夠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是使孩子長成一個富有同情心和助人精神的人的重要前提,也是組成孩子情感、智慧的必要條件,是完全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的。

說到底惡作劇不是惡劣行為,孩子的惡作劇實際上是他的好奇心、獨立性、幽默感和創造性的具體表現。這樣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責罵和懲罰,而是引導和溝通。有了父母親的正確指點,孩子就能夠保持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培養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德。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