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人有病變的腿骨。做工精巧的假肢。(網路圖片)
2012年5月,一篇刊登在世界著名地理學雜誌《第四紀研究》(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題為《中國吐魯番墓地出土的公元前三世紀—公元前二世紀的人腿假肢》的文章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文章說,據嚴謹科學的考證,出土於中國吐魯番勝金店墓地的人腿假肢距今約2300年,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人腿假肢實物,比此前認為的世界最早假肢——羅馬卡普拉假腿早了數百年。
出土假肢的吐魯番勝金店墓地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勝金店墓地位於吐魯番市勝金鄉勝金店村南郊,西距吐魯番市40公里。2007年10月,共發掘墓葬31座,出土了一批包括人腿假肢在內的重要文物。
該墓地位於火焰山北坡根部,乾旱少雨,氣候及土壤極度乾燥,有機質不易腐爛,服飾、木器甚至人體都保存得特別好。
墓葬中出土了許多木器、骨器、皮革製品和毛織物,還有陶器、銅器、鐵器、石器、瑪瑙珠、玻璃珠等。木器的器類有碗、杯、盤、缽、桶、刀鞘、錐、扣、橛、紡輪、弓箭、鐮刀柄、枴杖、冠飾,包括假肢等。
出土假肢的2號墓位於整個墓地中部偏東,該墓的地表為洪水淤積層,取去50多厘米厚的表土,可見到成片的蘆葦、麥子、黑果枸杞等蓋在墓口。取去蓬蓋物,找到墓口,挖掘豎穴中填充的沙土草屑, 80厘米深處至時陸續見到木樑、偏室口和豎穴底部人骨架。墓穴側室內也填滿了沙土,參加發掘的考古人員首先從北部清理(人的頭向),最先見到陶雙耳罐,又清理出陶單耳杯及用複合材料製作的假肢。
墓穴共葬入2人,從豎穴內骨架下肢疊壓在側室內骨架之上的情形看,豎穴底所埋葬者較晚。較晚葬入者位於豎穴底,頭向西北,面向東,仰身屈肢,頭骨和四肢骨在外,其他骨胳都還包裹在毛氈內。較早葬入者位於偏室內,頭向西北,面向上,仰身屈肢,是一中年男性,頭骨破碎,左下肢骨有病變——股骨、脛骨、腓骨、臏骨由於骨質增生,長在了一起,不能活動。
假肢是項了不起的發現,當出土並看清它的形狀以後,所有在場參加發掘的人都驚詫不已,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具假肢,等到檢點骨骼做年齡、性別登記時,發現墓主人左腿骨骼確實有明顯的病變,股骨頭顏色不同,更為嚴重的是該男性的左股骨、脛骨、腓骨、髕骨因骨質增生而牢固地生長在一起並形成銳角,即股骨和脛骨呈70度夾角。
該假肢用複合材料製作,主體用一塊厚榆木板(不完全確定,疑似樺木)加工而成,通高90.2厘米。上半部為固定板,長52厘米,剛好是使用者股骨的長度。板上部寬8.8厘米、下部寬7.2厘米,中間最厚處2.5厘米,向兩邊緣漸薄至1厘米。頂端中間豎排2個圓孔,兩側各有7枚穿孔,孔中還殘存皮繩,用以捆綁在大腿上。假肢中間是連桿,圓柱形,直徑3.6厘米。連桿和固定板之間纏三圈用於加固的皮條,並用另一根皮條串聯,以避免鬆動滑脫。底部為支腳,在連桿上套裝一個經過加工成形的牛角,牛角套長18厘米,下半截較細,端頭呈楔狀,利於抓地防滑。同時在牛角套上穿進一隻小馬蹄(不確定,疑似驢蹄),用作防陷裝置。
假肢做工精巧,能確認它的用途實屬不易。根據木板上部和邊孔皮繩的磨損痕跡,可準確復原其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
從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來分析,勝金店墓地與吐魯番盆地先前發現的蘇貝希文化有著強烈的共性。這種文化遺存,在吐魯番盆地有著廣泛的分布,如吐魯番市的艾丁湖、交河溝北;托克遜縣的喀格恰克、阿拉溝;鄯善縣境內的三個橋、蘇貝希、洋海等。這些文化遺存較早的為青銅時代,晚期已經到了西漢時期。勝金店墓地的碳定年數據為距今2200年—2050年,西漢時這裡居住的是車師人。
墓葬多為男女成人合葬墓,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夫妻合葬。墓葬的規模,隨葬品的多寡均有較大區別,這有可能是西漢時期車師國的一個家族墓地。
墓地所處的吐魯番盆地具有悠久的木器加工史,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距離勝金店墓地不遠的洋海墓地和蘇貝希墓地,從青銅時代開始,越過早期鐵器時代直到漢代,出土的木器都遠多於其他質地的器物,尤其是早期墓葬,隨葬品中全部為木器,器型也很豐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很早就掌握了砍削、鑽孔、彫刻、榫頭卯眼、打磨、拼接等技術。加工製作技藝精湛,木器品類齊全,成為生產、生活、宗教、娛樂諸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瞭解到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用多種材料製作這樣的假肢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這是在吐魯番地區發現的唯一一件此類器物,甚至在世界考古發現上也同樣是個奇蹟——比此前認為的世界最早的假肢羅馬卡普拉假腿早了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