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寨子石碉房遺址
下寨子石碉房遺址
在北川縣青片鄉,有一片石碉房默默佇立在海拔2100米的青龍山上,這就是大寨子石碉房遺址。前不久,經過文物專家考證,遺址分布面積為33萬平方米,是北川縣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好的羌寨遺址。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羌族記憶,今年2月,北川縣文管所將大寨子石碉房遺址向國家文物局推薦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
碉房遺址牆體殘高7.9米
大寨子分為上、中、下三個寨子,現存石碉房64處,並有兩處保留完好的祭祀塔。下寨子海拔在1786米左右,這裡的石碉房分布較為集中。中寨子在海拔1900米處,地勢相對開闊,這裡的石碉房也比較多,最東端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塔。在建築群落中有一處廟宇,可看出今人維修的痕跡。從中寨子向上行,山體的坡度越來越陡,碉房殘牆越發高峻,這便是上寨子。沿線有寨房遺址25處和一處祭祀塔。最高處海拔2100米,是當地著名的楊端公(羌族釋比)碉房遺址,其北牆殘高還有7.9米。
碉房均依山就勢而建,牆體均採用當地常見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佔地面積不等,最大的約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牆體厚度在60厘米到85厘米之間,牆的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則向內傾斜、收分。石碉房建築開間小,窗戶小,光線暗,地面潮濕。
每間碉房內牆上每隔2米左右,可見幾個圓形的洞。當地老鄉介紹說,這是用於安放木樑的,在上面釘上木板,使牆與樓板形成整體,樓板、木樑對牆體具有支撐作用,所以即使高達十幾米,碉房仍然堅固耐久。依照老鄉的指點,在牆上仔細尋找,看見還有兩根木樑存在,上面釘著幾塊木板,已有點糟朽。根據碉房內牆上的圓形洞判斷,當地碉房以三層為主,也有五層的。
高高的石碉房遺址依然可見當年的氣勢
回憶——
最後1戶人家震後搬遷下山
沿著青片河流域共有26個羌寨,大寨子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大寨子具體形成的時間,如今已經沒有資料可考。青片鄉上五村73歲的羌族釋比梁玉平回憶,根據祖上的記述,大寨子的民眾都是從茂縣遷移過來的。
據記述,在明崇禎年間,居住在茂縣的羌族同胞相繼遷移到青片河上游,人口不斷繁衍,發展成犀牛寨、駝立寨和茶灣寨等。因青龍山上的寨子最大,而被稱為大寨子。大寨子在發展歷程中,同樣是因為人丁興旺的原因,不得不繼續向更高山上發展,從而形成上、中、下三個寨子。據當地百姓說,在清末民國初,大寨子居住的人家還有88戶。後經當地文物部門實地調查,這一數字並不誇張。
對於當時青片河流域人丁的興旺,乾隆年間《石泉縣誌》有這樣的記述:「石泉之番曰青片,散居石泉茂州山後,綿延數百裡,凶悍至擅,不討之日久矣。」清康熙二年正月,松潘總兵何德成在消滅了周邊抗清武裝和地方勢力後,決定對「常為邊患」的上、下五簇羌寨奉令進剿。很快,清軍攻克了馬槽、白什一帶的下五簇羌寨,青片一帶的上五簇「畏威投順,願隸版輿」,當時這裡的人口繁衍之多,可見一斑。
到清代後期,當地官員引導羌族民眾修建木結構房屋,一些羌族同胞開始搬離大寨子。1933年,疊溪發生7.5級大地震,對大寨子造成極大影響。「疊溪地震發生時,我父親只有幾歲,目睹了寨子裡幾幢高石碉房倒塌。」梁玉平回憶說,地震後發生的瘟疫,導致大寨子人口銳減,倖存的羌族同胞陸續搬遷下山,有的則遷移到更遠的地方謀生。到上世紀80年代,大寨子僅有9戶人家居住。「後來幾年,陸續有羌民搬下山,僅有1戶人家居住。」
「5·12」特大地震對大寨子的石碉房造成極大的打擊,多數碉房垮塌。最後1戶人家也搬遷下山建起木樓,大寨子被徹底廢棄。
未來——
留住高山上的文化印記
從大寨子石碉房搬遷下山後,羅成陽的新家修建在河邊。每天沒事的時候,他總會坐在木樓前靜靜地往對面山坡上瞭望,那裡還有他賴以生存的土地。每到耕種、收穫的季節,他會上山,還會去石碉房裡巡視一番,感受一下祖祖輩輩生活的痕跡。
據史書記載,在明朝時期,北川關內「遍地皆石室」。到清代中後期,地方官員大力提倡羌人把傳統的石碉房改建為木結構房屋,即吊腳樓。
根據介紹,北川羌族的石碉房,取用當地常見的片石砌成,利用黏性好的泥土粘接。為保證其牢固性,修建石碉房需花費多年時間。一般是一年修一層,再等上一年,經過日晒雨淋之後,再繼續修建。
「雖然從清代後期開始修建木樓,但青片羌人房屋的保頂、隔牆仍用石頭砌成,因此,其面平整,其體端直,外觀極為別緻。」採訪者說,石碉房內一般都設有一個火塘供燒火取暖之用,火塘上面吊一個木頭或竹筒做的鉤子,用於懸掛茶壺、鼎鍋等燒水用具。
北川境內的羌族為何沒有碉樓,而是普遍修建石碉房呢?有專家認為,北川山勢陡峭,古時北川羌族民眾都聚居在大山區,周邊是成片的森林,官軍不易進去,費力耗時修建碉樓沒有必要,因此當時的北川羌族民眾選擇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僅僅是居住,並沒有軍事防禦作用。
在「5·12」特大地震發生後,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專家到大寨子遺址進行調查,認為大寨子遺址是北川羌族自治縣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好的羌寨遺址,對於研究羌族歷史,尤其是北川羌族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專家們還發現,大寨子遺址中現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結構,與汶川、茂縣一帶的多角形碉樓有明顯區別,充分體現了北川羌族建築的特色,對於研究古代羌族的建築藝術、北川羌族與阿壩羌族的差異,以及北川羌族的建築特色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還能透過遺址研究古老羌族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採訪者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大寨子石碉房遺址的保護,非同尋常。
来源:四川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