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讀書 vs. 美國式讀書(圖)


上小學趕上文化大革命,上課不學數理化,只背毛語錄。到了初中,趕上鄧小平第一次復出,搞教育回潮,老師開始教點知識了。我當時的語文老師姓尹,才29歲,剛從農村中學調來。黝黑的皮膚,喜歡穿一雙皮草鞋,袖口褲腿高高捲起,看上去很像是生產隊長。

尹老師講課很認真,也比較有新意。帶點鄉音的普通話朗讀起來別有味道,有時候興致所至,常有讓學生驚訝之舉。有一次上「深山問苦」,抑揚頓挫的高聲中把「小常寶」念成了「老常寶」,我們在下面抿著嘴笑,卻不敢出聲。他竟然全然不察,繼續念他的。還有一次,上「愚公移山」,他問我們:「‘其妻獻疑曰’中的‘妻’是什麼意思?」。我們紛紛說,妻子,夫人,愛人,太太。他突然說:「妻,老婆也!」。我們大家一下都愣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尹老師喜歡先讀課文,然後讓學生分析課文的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最後他再來講解。我那時是班長,學習總要表現積極一點。每次我都舉手發言,說出我分析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大多數情況與尹老師後來給出的相差無幾。這使我自信心大增,也學會了他那套通過分析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來讀書的方法。

後來上大學,學化學,就不需要這種方法了。需要的是理解加上死記硬背,怎麼應付考試的讀書法。大學畢業後,報紙雜誌文件大多不需要太多分析。偶爾看科普書,也不再需要像大學那樣死記硬背了。對文史哲之類的書,有時會想起尹老師那套辦法,但很少實際運用。

到美國來以後,開始學化學,然後學數學-統計-計算機。這些都是理科,用中國大學的那套辦法很管用,看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後來學圖書館學,才感受到了中國式讀書與美國式讀書的不同。

入學第一個學期我選了人類信息行為(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的課。選課之前就聽說這門課很難,要閱讀很多文章,還要寫很多。據說這門課美國學生也怕,我這個學理科出身的外國人困難一定更大。本想把這門課推到第二學期,無奈當時沒有別的課可選,只好選了它。

這門課開有兩個班。一個班由一位教授,還是一位華人女教授講授;另一班由一位在讀的博士生S女士上。雖然高年級的學生都說那位教授很tough,但選她的課的人還是多很多。等到我選的時候,名額已滿。只有S女士的課還可以選,於是我就成了S女士的學生。其實就是教授的班還可以註冊,我可能也不太敢選她的,因為美國學生都被搞得焦頭爛額,我這種人可能還是得自知之明一點好。S女士第一次來上這門課,不知道是不是很嚴格,但至少還有可能不那麼嚴格

S女士30歲左右,說一口略帶歐洲口音的英語。高挑的個頭,身材苗條,臉龐輪廓分明,算是比較漂亮的。後來在網上看她的網頁,知道她是從塞爾維亞來的。讓她來給碩士生上課,系裡應該是有一定壓力的。不過我自己也曾經在馬凱特大學(Marquette)給本科生上過課,所以對於研究生上講臺並不奇怪。只是她是給碩士生上課,要求無疑更高了。「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她沒有哪個能力,是不會讓她來的。

這門課是講如何分析人們在獲取信息時的思維過程與行為方式,屬於圖書館研究生的核心課。這個領域也是圖書館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每年都有很多研究文章發表。老師講課的方法主要就是課堂討論。給你看幾篇文章,然後大家討論。課後作業就是佈置幾篇文章回去看,然後寫批評性結論或批評性看法。我想就是常聽人說的批評性閱讀了。但到底什麼是評論性我也不是很清楚。以為寫評論性結論或評論性看法,和寫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差不多,只是帶點批評的眼光來看。

第一次佈置了六篇文章,每篇少則十幾頁,多則四十幾頁,列印出來就像一本很厚的書。內容涉及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法律,歷史,教育學等等。難為了我這個理科出身,英語並不怎麼好的老學生。每個不認識的字都查字典吧,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完全不查字典吧,那就根本讀不懂。要寫東西,起碼得讀一遍吧。但是我還有另外兩門課呢,也都不輕鬆。我把一半的時間用在這門課上,還總覺得時間不夠。天天讀四五個小時,讀得暈頭轉向。讀了五六天,好歹讀了一遍,還是半懂不懂。再讀一遍吧,沒有時間了。只好每篇文章挑兩段好懂的反覆讀幾遍,概括地寫了兩頁像段落大意的東西,加我的一點對作者觀點不溫不火的分析,正反兩面說了一下。上課時交給了老師。

第二次上課,作業發下來了,老師給了我一個B。因為我根本沒有奢望要在這門課拿A,對於研究生,如果不是太差,老師都會給B的。老師給我寫的評語說,我的寫的東西基本上是作者的意思,沒有自己的東西。她想看的是我的批評性看法,不是重複作者的觀點。

我似乎明白了一點,老師要我挑作者的毛病?可人家都是出過書,或是發表過研究論文的,很多還是教授。我剛來學,就去叫板他們?沒有這個水平,也沒有這個膽量啊。這到讓我想起讀大學的時候,常常會發表一些奇談怪論。總喜歡這樣開場:「我發現啊,。。。。。。」。有同學就批評我:「你怎麼老是‘我發現’‘我發現’的」。言下之意,這「我發現」應該只是愛因斯坦,愛迪生他們說的。我說就有點「癩蛤螞打哈欠 -- 好大的口氣」了。所以我後來就不太敢說:「我發現」了。老師現在是不是要我去在文章中發現發現啊?

第二次又讀得天昏地暗,到了寫批評性看法的時候。我試著找文章裡的一些我不讚同的,或我認為不對的地方。還真「發現」了幾處地方,然後就指出作者的觀點考慮不全面,不過用詞口氣還比較客氣。

這一次老師給了A-,評語裡說我進步很大,明顯有了自己的東西了,但花在介紹文章內容上的筆墨仍然太多,自己的觀點闡述不夠明確。

這下我知道了老師需要什麼了。接下來,不論是上課還是作業,我總是去找文章裡一些可能有爭議的論點。不再等到看完以後再來寫,只要看到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我就開始思考,找資料,然後開始寫。寫的時候不再很客氣,在給出證據的前提下,大膽地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處,有時甚至否定作者的觀點。這在過去是從來不敢做的。

對我近乎有點狂妄的口氣老師不但沒有提出批評,反而連續給出A或A+的高分,評語總是「出色的觀點」,「非常好」。我不再為讀不完而苦惱。每次都是沒有讀完全部文章,我就寫完兩個批評性看法了。然後再慢慢讀餘下的文章。

期末考試,老師早早地就公布了一些專題,每個學生選一個,讀相關的文章,再寫一篇綜述文章。這讓我想起了化學雜誌裡的那種「評論」文章來了,以為應該寫成那樣。

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讀了許多文章,費了很大勁,寫了一篇以介紹各個作者觀點為主的文章,面面俱到,自己覺得挺滿意。交了上去,等著老師給我打高分。

卷子發下來,我大吃一驚,老師只給了我一個B。後面附上寫了滿滿一頁的評語。她在評語裡寫道,我的這篇文章讓她非常失望。她本以為可以看到一篇讓她叫好的文章,但看到的卻是一篇重複別人觀點,沒有自己東西,枯燥乏味的文章。她說,你這一個學期表現得很好,完全有能力寫出一篇很有深度的分析文章來,為什麼最後你放棄那麼去做了?她實在想不通。

我非常震驚。原來我又一次誤解了老師的要求,讓她失望了。她想看見我尖銳而有深度的觀點,而我卻只談了人家怎麼說。我不知不覺地又回到了找中心思想的讀法去了。我對自己深感失望,本來可以圓滿結束這門課的,現在功虧一簣。

我給S女士寫了一封電子郵件,感謝她這一個學期在教學上的努力,以及對我的鼓勵與批評,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對於期終考試沒有像以前那麼有銳利眼光,明晰分析,新穎的觀點,讓老師失望,表示歉意。同時解釋我是誤解了老師的要求,以為要寫一篇像評論式的東西。

過了兩星期,收到學校寄來的成績報告單。S女士讓我又大吃一驚:她給我這門課的總評成績是A。想必她是看在我一個學期的總體表現不錯,才給了A。

總之,這門課讓我學會了批評性閱讀。如果把尹老師的讀書法叫做中國式讀書,批評性閱讀叫做美國式讀書。可能不那麼妥當,但意思差不多。兩種讀書法都有各自的用處。追尋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的讀法,對於準確把握作者的原意,原汁原味地保留作者的思想有好處。批評性閱讀則可以發現文中觀點的缺陷甚至錯誤,提出如何完善作者的觀點,或推出新觀點,對於發現問題,促進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很好的。

中國式讀書是靜態的,對老祖宗的觀點守成有餘,出新不足。而美國式讀書是動態的,發展的,能開拓新思路,推出新思想。對於我這個喜歡「我發現」的人來說,比較合適。



来源:新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