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回歸15週年
行駛於香港機場至荃灣線近10年的巴士司機阿華(假名),有一個深刻體會,近年跟「強國」(大陸)人的爭執,越來越多。
他舉例:「他們沒有按鈴,我沒有停車,一班人就圍上來喊打喊殺。當我報警後,他們就衝出馬路,然後假裝被車撞倒,要我賠償。每個月總要發生幾宗。」
他稱,連警察也知道大陸旅客在「屈錢」(勒索)。
其實,類似阿華對大陸旅客的抱怨,近年在香港有增無減,候任特首梁振英在接受訪問時也坦言,新界北區居民曾向他反映,愈來愈多大陸遊客在區內購物,導致白領的午餐也須排隊等候了。
至於「雙非」孕婦——夫妻雙方都非香港居民而來港產子的孕婦——搶買奶粉、大陸富豪買貴香港樓、大陸小孩在地鐵月臺內小便、名店只招呼大陸人而拒絕港人店外拍照,以及大陸學者責罵香港人是「狗」等等「中港矛盾」事件,過去幾年也不斷升溫。
港人受不了大陸人湧入
對於突然大量湧至的大陸人,香港社會近年來似乎有些受不了,弄得港人情緒高漲,容易暴躁。似乎,香港回歸祖國的歲月一年一年加了,情感卻沒隨之而來。
梁振英最近接受新華社訪問談到香港回歸的意義時說,香港曾被殖民統治100多年,要把人心回歸的工作也做好,包括國民教育等,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他說,國家很大,有些港人對內地瞭解不多,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
不過,針對大陸人的政策,梁振英似乎不很清楚或總搖擺不定。首先,為爭取民意,在當選後沒多久他就突然宣布,明年香港的私人醫院將停收大陸來港產子的「雙非」孕婦,並聲言不保證「雙非」子女享有居港權。
問題是,「雙非」子女享有居港權是有莊豐源案的判決做先例的,除非梁振英立即啟動修改香港《基本法》,或要求中國全國人大釋法。
上週,梁振英在接受電視臺訪問時又忽然指出,除非香港樓市熾熱,否則不會推出他在競選時提出的「港人港地」政策(也就是限制大陸人買香港樓),令人懷疑他違背競選承諾。而他也在隔天澄清,強調「港人港地」的實施,是針對外地人來港買樓影響到港人買樓的機會,而近期雖有外地人來港買樓,暫時並沒影響港人買樓。
不久前,梁振英又公開聲稱要為「個人游」政策設限,不希望大量增加訪港的大陸遊客。
但他補充說,倘若香港經濟轉差,就會要求北京將「個人游」計畫擴展至更多大陸城市。
這些涉及「大陸人」的政策,被香港輿論批評為「輸打贏要」(只要北京送禮而不想香港負責任);同時更惹起大陸人反感,討厭港人那種只要「人民幣」(經濟收入),而反對「普通話」(大陸人)的心態。
港需要大陸又怕大陸
回歸15年,香港出現的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現象,正是需要大陸,又害怕大陸;大陸的龐大市場對港人是機會,也是「海嘯」。於是,香港社會不斷在中港矛盾中自我調整,而「京人」與「港人」之間也有新互動。
中聯辦作為中央政府駐港的最高機構,負起掃除中港矛盾的重責,主任彭清華日前接受大陸傳媒訪問時稱,大陸與香港兩地經濟發展融合是大勢所趨,不應該因為兩地交往中發生一些個別事件而誇大有關的矛盾。
彭清華說,兩地有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不應大驚小怪。
他認為,雙方要尊重彼此差異,相互體諒,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才能解決問題。另外,也要客觀和理性地看待事件,不要意氣用事,無限放大,甚至因噎廢食。
港人與大陸人在生活上的矛盾,還可以在不斷交往中逐漸解決,但港人在「一國」與「兩制」的政治態度與期許上,近年就更加擔心「香港大陸化」,這個結就很難解了。
港大民意研究計畫最近發現,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創下自1997年5月以來新高,有37%受訪港人說不信任北京。另外,有67%受訪港人對中國前途有信心,但較上次調查時下跌超過一成,是1998年以來新低。
港大民研總監鐘庭耀分析,近來一連串如薄熙來、陳光誠及李旺陽等涉及高幹醜聞和人權等事件,都令香港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上升。
港區中國全國人大常委、前香港立法會主席徐麗泰就很巧妙地指出,港人與北京在對待事物上的不同。
她說:「香港人覺得很應該做的事,內地人未必有同樣看法。舉個例子,譬如你煲湯時,看見表面有一層油,即使裡邊滾得很猛烈,表面上也看不到。若要避免這煲湯突然滾溢出來,香港人的做法是減柴,即從源頭解決問題來保持社會安定。但內地一些人的做法是,加更多油在湯上,令它一時平靜。」
範大認為,大陸要長遠安定,必須處理貪腐、濫權、不尊重人民權利的現象。至於香港人能否既愛國,又爭取到中國的民主?範大說,香港的優勢包括尊重法治、熱愛自由等,這些仍會維持和堅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