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村志》上有一張題為「規模宏大的墊地工程」的圖片,時任村支書的苗增民「站」在一片綠油油的麥地上。
記者在回訪過程中還發現,此前曾以「墊地」為名開展的「採礦廢棄地復墾」項目已成一紙空文。
2011年3月25日,記者在北尖山村內一處設有「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的場地邊看到,該區域內沒有任何墊地作業人員和設備。石碑上的「工程說明」寫道:「本工程是為落實武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紀要)2008第37號文件精神,為我村造田工程,工程設計土石方量23.8萬立方米,尾砂充填量為152.75萬立方米,工程預計五年,工程竣工後可新增土地164畝。」
一年多後,記者再次來到該處石碑附近走訪,該區域內依舊沒有任何墊地造田的動作,也沒產生任何墊地的成果。
離該石碑不到100米的地方還立有另一塊同樣內容的石碑,但周邊除了兩個尾礦庫外,不見任何農田。倒是在村東的一處「北尖山村填溝造地工程」的石碑旁邊,有一塊略顯平整的土地,但這塊地上面只零星地長著一些野草,沒有任何作物,也不見村民勞作。
多位村民告訴記者,之前村裡從市裡拿到的關於墊地的會議紀要,其實就是為那些無證開採的礦點提供一張「護身符」。一位曾承包過一處無證開採礦點的村民告訴記者,2009年9月,在得知村裡拿到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覆的墊地項目後,他所承包的礦點便和村裡簽訂了一份協議,「村裡把我們礦點作為墊地工程的一部分,我們按毛收入的20%向村裡交錢」。
據該村民介紹,他瞭解的情況是,有五六處無證開採礦點與村裡簽訂了類似的「墊地」協議,其中就包括苗金河當時承包的那處無證開採礦點。
記者瞭解到,2009年8月,北尖山村村委會以「採礦廢棄地復墾」的名義向武安市國土資源局申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此後,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准了北尖山村村委會提出的總面積為296.6畝(其中新增耕地面積為200畝)的立項申請,開發整理期限為一年。
「從2010年6月開始,村裡不管墊地這個事兒了,國土所查得也嚴了,我們礦點白天就不幹活了,都是晚上偷偷干。」上述村民說。
在去年3月2日的礦難發生後,北尖山村內的所有明採礦點都已停止了作業。而所謂的「墊地」工程也沒有了動靜。
不過,北尖山村於2011年8月印製的《尖山村志》卻寫道:「2009年,在大山墊地20畝。2010年,在大山墊地160多畝。尖山村的墊地工程仍在施工中……」
2010年2月出版的《武安人》一書收錄了一篇對苗增民的人物特寫,其中提到,「苗增民出資400多萬元,準備造田1000多畝,目前已經還原土地200多畝」。
2010年5月14日,武安電視臺播放的「藝苑鄉音」節目介紹了北尖山村的墊地項目進展:「該村投巨資在村外山坡地和塌陷地實施墊地工程,現已完成500畝。此項工程僅車輛油耗每天就要支出10萬元。預計3年後,這片荒山坡地將變為千畝良田。」
苗增民和苗現軍都告訴記者,目前,北尖山村已完成墊地150畝,在村西北的白馬山風景區的旁邊。但多名村民告訴記者,那塊地早在2009年前就已經墊成了,且墊地的費用是由玉石窪鐵礦承擔的。
對記者提出的在村東邊「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附近的墊地工程為何不見動靜的疑問,苗增民的回答是,上述工程需要用礦渣填溝,目前還沒開始。之前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覆的項目並不包括這一地塊。
6月7日下午,記者致電武安市國土資源局土地開發管理中心瞭解墊地項目的審批程序,但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科室裡的工作人員都下鄉去了。
記者在《尖山村志》的彩頁上看到,專門有一張題為「規模宏大的墊地工程」的圖片展示墊地的成果,時任村支書的苗增民「站」在一片綠油油的麥地上——不過,明眼的村民指出,那是一張經過後期處理的「懸浮照」,「尖山村從來沒有這麼一塊地」。
對此,苗增民的解釋是,這塊地就是白馬山風景區旁的那150畝地。「當時是冬天,地裡種著蕎麥,還沒長起來,是後期把地的顏色給做綠了的。」他說。
看了報導網友avi「這村支書也太會掰了,其實也見怪不怪的,國內這種當官的欺上瞞下的事太多了!」
来源:中國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