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字都不太樂觀。有跡象顯示,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已經失靈。
正如中國領導人所強調的,現在已經到了對經濟發展方向做出根本性調整的時候了。但現在真要做出這種調整的話,面對的形勢將相當嚴峻。
出口引擎失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政府在對經濟做出調整時,將不得不同時面對淨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快速下滑的局面。
2008年底前,中國貿易順差相當可觀,對邊際增長有著顯著貢獻。貿易順差加上中國封閉的資本賬戶,還為銀行體系創造了大量流動性。銀行因此很容易為投資提供資金,而投資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駕馬車。
但如今,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今年一季度,中國貿易順差降至多年來的低點。今年,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增長和流動性的貢獻,很可能會大大減少。考慮到不斷萎縮的淨出口,中國若想在保持7.5%增長率的同時推行真正意義上的結構改革,將面臨很大困難。
讓政府退出某些經濟領域
要推行真正意義上的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大幅降低由政府主導的投資的比重,並減少對國有部門的補貼——因為許多對國有部門的補貼最終要由家庭部門承擔,方式包括通脹稅、較低的銀行利率和征地。減少此類補貼會減輕家庭部門的負擔。
這個過程最終會提升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提升家庭部門對所有商品(包括進口商品)的需求,並逐漸推動中國內部和外部的再平衡。
然而,這種結構調整在短期內會導致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急劇下降。
引入民間投資
當然,要緩衝投資額的突然下降和隨之而來的增長放緩,方法之一就是允許民間資金進入此前不向他們開放的領域。
通過這種方式,民間儲蓄將被導向生產性投資(從中期來看這將提升家庭財富或促進消費),而不會被導向房地產等非生產性投資。
比如說,如果有更多的民間投資進入醫療領域,中國家庭手裡就有更多的錢去消費其他商品。這似乎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若想成功解放民間資本,政府就必須出臺廣泛的配套政策。
首先,民間投資者不太可能進入一個已因過度投資而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公路和鐵路項目之所以一直難以吸引投資,原因就在這裡。
其次,民間投資者對那些政府仍擁有定價權且對利潤率有很大影響力的行業,可能會繼續持觀望態度。
第三,沒有多少民間投資者會進入那些國有壟斷企業仍享有融資及監管優勢的行業,因為在這些行業,競爭從一開始就將是不公平的。
最後,中國必須繼續增強法院系統的獨立性。如此,在民間投資者與政府行為人發生糾紛時,法院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決。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民間投資者的主體仍將是那些膽子大的和在政府裡有關係的人,然而這些人可能並不是最有能力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投資者。
原題:中國經濟模式需要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