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好廚師一把鹽」,美食往往也意味著鹽分的增加,但這對高血壓、心血管病、腎功能受損的病人,都是一個極大的麻煩。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天吃6克鹽最為理想,而我國居民的日均攝鹽量超過12克,有些地方甚至高達20克。許多中年人不能改變愛好濃味的飲食習慣,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味覺靈敏度往往會明顯下降,更喜歡放更多的鹽和醬油。可是不放鹽,少放咸味調味品,菜能好吃嗎?
其實,解決問題並不難,只要注意食物的烹調方法和調味方式,就可以在獲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飲食。
晚放鹽。要達到同樣的咸味,晚放鹽比早放鹽用的鹽量少一些。原來,人體味蕾上有咸味感受器,它與食物表面附著的鈉離子發生作用,才能感知到咸味。如果晚些放鹽,或者少放些鹽,起鍋前烹少量醬油增味,鹽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內部,但舌頭上照樣感覺到咸味。如此,就可以在同樣的咸度下減少鹽的用量。
多放醋。酸味可以強化咸味,多放醋就感覺不到咸味太淡。因此經常在菜裡面放點醋可以減少鹽的用量。做菜時加些番茄醬、檸檬汁,也有一樣的效果。節日期間多一點酸味,不僅可以讓疲憊的味蕾為之一振,還能促進消化、提高食慾,並增加礦物質的吸收率,減少維生素的損失,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少放糖。少量的鹽可以突出大量糖的甜味,而放一杓糖卻會減輕菜的咸味。所以,需要控制鹽分的人最好能避免吃放糖的菜餚,包括糖醋菜和甜咸菜,也要少吃蜜餞類小吃,因為吃這些食物必然會無形中增加鹽的攝入。
適當加調味品。咸味不足的食品往往淡而無味。此時,如果加點辣椒、花椒、蔥薑蒜之類的香辛料熗鍋,再適當放些鮮味調味品,可以使比較淡的菜餚變得更好吃一些。表面上撒一點芝麻、花生碎,或者淋一點芝麻醬、花生醬、蒜泥、芥末汁、番茄醬等,就顯得更為生動可口。同理,如果烹調原本味道濃重的原料,如番茄、芹菜、香菜、茼蒿、洋蔥之類,便不妨少放鹽了。
肉類先醃後烤。肉類稍微用醬油醃一下,然後放在烤箱裡面烤熟,不僅一滴油也不用放,還能把其中的脂肪烤出來一些。表面有點咸味和香味,內部味道是較淡的,減少了不少鹽分。生鮮蔬菜切塊,或者先把食物蒸熟,然後用少量調味汁或調味醬蘸著吃,也可以避免食物內部接觸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