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都不懂得讚美孩子,「慈母出敗兒」是當時教育的主流認知,所以欠缺誇獎和鼓勵的我們,個個膽小而缺乏自信。可是當西風 東漸,親子教育專家終於讓中國父母瞭解了誇獎的重要性之後,形勢似乎又有些「過猶不及」地一發不可收拾,弄得現在的孩子個個除了還是膽小缺乏自信之外,同時又自我感覺良好得沒法面對失敗和處理挫折。
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對這種現象的看法和我一致,認為現代的家長又落入了另一個「過度讚美」或「不當讚美」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讚美,所以才讓孩子在氾濫的讚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所以,學會讚美,也是爸爸媽媽要學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讚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讚美得「到位」
這是我在上消費心理學課程時常常會告訴銷售人員的一件事——範圍太大的讚美,等於沒有讚美。在現在這樣一個情感表達自由開放的社會裏,讚美和接受讚美已經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因而讚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該有的強度和能量。
我們先看看以下這兩組對話:
媽媽:「嗯,這幅畫畫得真好!」
媽媽:「嗯,這幅畫畫得真好!我尤其喜歡這棵大樹,你看,葉子畫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覺到它們在風中搖曳的樣子!我也喜歡你的用色……」
媽媽:「最近你表現得不錯!」
媽媽:「那天在學校裡媽媽看見你和同學說話,我覺得真的很驕傲,我聽見你問候同學生病的媽媽,我那時就覺得你長大了,將來一定是個能幫助別人的人。」
你看見了嗎?如果我們在讚美他人的時候,能明確地指出原因,明確地說出令我心生讚美的理由,那麼你的讚美就能讓被讚美的人感受到這不是虛與委蛇的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讚揚,這對被讚美的人來說,是多麼感動和開心的事。另外,如果我們能說出具體的理由,還能讓被讚美的人知道你認同他的哪一部分價 值,這不僅讓他對自己更有自信,也更願意繼續去實踐和完善這個價值。
至於這種讚美給孩子帶來的好處,我相信不需要我再贅述,你們一定都能明白。我只強調一點,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尋求父母的認同,而這種對父母認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歲時就開始發展得尤為明顯,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就盡量滿足他們。
所以,「到位」的讚美,就是多說些細節,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一個人不管年齡有多大,都喜歡聽到別人在讚美自己時多說些細節。例如,如果稱讚一個女人漂亮,你說:「你真漂亮啊!」她聽了會高興,但可能會想你只 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說:「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長,每次我和你說話,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們真是太漂亮了。」我保 證,經過你這麼一讚美,她從此會對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願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讚美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盡量說出他值得你讚美的細節,也要儘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為他的這些優點而感受到的快樂和驕傲。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前面我說的兩種好處——感受到真誠和增強自信之外,他也會因此知道父母的價值觀,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麼。
到位的讚美是可以練習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學習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常帶著他做一個遊戲——「讚美比賽」。我讓他選出這個禮拜他最想讚美的人,可以是表哥表姐或表妹,可以是奶奶或外婆外公,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爸爸或媽媽,而我,也選出一個想讚美的人。
接著我倆一人拿一張紙,在紙上寫出我們想讚美那個人的理由,然後我們開始進行辯論比賽,看誰推舉的想讚美的人,更有理由成為那個星期的「讚美之星」。
通過這個遊戲,我可以從兒子辯論時所列舉的理由中,很巧妙地知道他最在乎什麼、他的價值觀、他這個星期的活動內容、他的情緒狀態,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辯論中帶著他,幫助他練習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會說好話」,奠定他日後處理人際關係的視角和能力。
但是,切記,言之有物的讚美必須是有度的,不要為讚美而讚美
自從親子教育專家鼓勵父母要多讚美孩子以後,向來不會讚美孩子的中國父母,受教之餘,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缺憾,有些時候又變得過度讚美,浮濫的讚美反而成為孩子不敢嘗試、裹足不前的絆腳石。
舉個在家裡最常看見的例子:
3歲的妹妹在客廳茶几上塗鴉,無意間畫了幾撇她自己都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的圖案。媽媽看見了,為了鼓勵妹妹,便故作激動狀地拍手叫好:「畫得真棒!妹 妹真聰明!」一旁的姥姥看見了,也跟著鼓掌稱好。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媽媽興奮地告訴爸爸今天妹妹有多能幹,爸爸於是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興奮,繼續塗鴉。
接下來的幾天,相同的場景又出現了幾次,可是妹妹在連續開心地畫了幾天之後,突然就不再喜歡畫畫了。媽媽和姥姥覺得很奇怪,問妹妹:「你不是很喜歡畫畫嗎?怎麼不畫了呢?」妹妹撅著嘴,摔掉彩色筆說:「我不喜歡畫畫!」
你知道問題有可能出在哪兒了嗎?
一開始,妹妹確實覺得興奮,也感受到了繪畫的樂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畫畫,媽媽和姥姥就很高興,就說她是聰明能幹的好寶寶。可是她還小,或許是她的繪畫能力有限,或許是她根本不知道該畫些什麼,又或許是她根本就不喜歡畫畫,於是她很擔心,擔心她的「不能幹、不聰明」會被媽媽和姥姥發現,而發現之 後,她們就會不再喜歡她了。所以,她就拒絕再畫畫,並且說自己不喜歡畫畫,免得繼續再畫下去,露出馬腳就麻煩了!
因此,有的孩子起先喜歡彈琴,後來學著學著就不喜歡了;喜歡繪畫,學著學著又不喜歡了;喜歡溜旱冰,後來連旱冰鞋都不願意再碰一下了。而這些孩子在父母口中「真讓人操心,做什麼、學什麼都沒有個定性」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我們過度、沒有節制的讚美令他們心生擔憂。
所以,讚美要「有節有度」,而且要「理由充分」
3歲的妹妹在客廳茶几上塗鴉,無意間畫了幾撇她自己都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的圖案。媽媽在一旁看見了,開心地說:「呀!妹妹真棒,能拿筆在紙上畫畫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現在拿筆拿得多穩哪!您看,她這條線的顏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筆在紙上畫畫了!」讚美她確實有的成就:「能拿筆畫畫」,而不是「畫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現在拿筆拿得多穩哪!」——這個成就,是她目前可以達到,繼續努力練習還可以進步的。因此,給了妹妹繼續努力的目標。
「您看,她這條線的顏色,多好看哪!」——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審美能力,有了這個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畫畫不僅要畫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這個能力的。
此外,我很希望爸爸媽媽能理解,我們不能為了讚美孩子就「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會帶來幾個結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騙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順 著學會了說瞎話來哄人;二是過度讚美讓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脹,不能應付沒有讚美時的失敗挫折;三是當孩子確實不具備該項能力時,因為我們的讚美,他害怕讓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愛,因此可能會焦慮難安,更受挫折。
此外,讚美有很多方式,令對方最受用的讚美才是最有價值的
不同年齡、不同氣質的孩子對獎賞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為了讓讚美更具強度和效力,選擇適當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歡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讚美他,有些孩子卻對此覺得尷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歡物質上的獎勵,有些孩子卻只喜歡親密的擁抱和親吻。這些都和他們與生俱來的氣質有關,和他們對快樂感受的 誘因有關。
所以爸爸媽媽最好平時就能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話題,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種讚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歡的,哪一種又是我們最喜歡的。當大人孩子都知道對方最喜歡、最受用的讚美方式之後,才不會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對方身上,讚美也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功效和強度。
讀大三時我在一個國際學校輔導室裡實習,有一次輔導室配合學校的春遊活動去爬陽明山。當時那個國際學校的學生家長,除了來臺灣工作的外國高級白領之外,還有很多都是頗有成就的海歸學人。那天中午,我們帶著幾十個小學生到一片綠草如茵的野營區野餐,坐定後,孩子們很快地從背包裡拿出家長早上準備的野餐 盒,唯獨有個念小學二年級的男孩,遲遲不肯把餐盒拿出來。
我悄悄地把他帶到一棵背著同學的大樹底下,蹲在他身邊柔聲問他為什麼不把餐盒拿出來。這個有位在法律界赫赫有名的優秀母親的男孩,扭捏地說:「因為 今天早上我媽媽在我的餐盒上綁了個紅色的大蝴蝶結!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強忍住笑意,問他為什麼媽媽要綁個紅色的大蝴蝶結呢,他說昨天晚上家裡有背唐詩比賽(這些孩子雖然是中國人,但因為出生在美國,中文基礎都很差),他贏了妹妹,媽媽為了獎勵他,也為了讓同學們都知道他的光榮,所以就在他的 餐盒上綁了個代表榮譽的醒目標誌。可是媽媽眼中的榮譽標誌,卻是這個8歲小男孩不願承受的尷尬和丟臉!
所以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讚美和獎勵孩子?請記得一個原則,接受讚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滿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