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鏡頭中的民國時期 各地城市的樣貌
上海(1937年10月號)外灘是上海的門戶,江畔大道沿線有許多氣派的國際商業建築,水濱有碼頭和海關,1937年8月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後,這裡一時間成為無主之地。
上海(1945年2月號)1945年的上海已有了票價實惠的雙層巴士,還有出租車、有軌電車等,但數千輛疾走的黃包車仍是這城市的尋常風景。
上海(1932年9月號)原本僻處城區西邊緣的賽馬場和娛樂中心,已被零售業騰飛帶來的大廈圍成了孤島。
上海(1927年6月號)若不是語言不同,當年初次乘船沿江而來的美國人會恍惚覺得是走在去往紐約的路上,因為首先看見的都是一排排巨大的廣告板。
成都美國抗日空軍基地(1945年2月號)就算是興建長城、金字塔、甚至巴別塔時,只怕也沒見過這等龐雜轟烈的陣仗。數十萬中國民工憑藉板車、筐、桶、手推車,再中美軍方工程師的指揮下,用成千上萬輛手工打造的小車運送著修建機場的材料。
南京新街口廣場(1948年3月號)再次成為中國首都的南京,在經歷了八年日軍佔領時期之後似乎仍大致保留著舊時容貌。有些建築被炸毀了,但城市並未受到廣泛的破壞。
大連(1932年1月號)在日佔時期的東北,每天有大量人員物資經由大連港和南滿鐵路流動。
哈爾濱(1933年2月號)洪汛期的哈爾濱會有幾個禮拜變成這副模樣。船夫——既有中國人也有俄國人——每天早上渡人出行,賺點兒零花錢。
廈門(1934年11月號)擠在渡頭的幾十條舢板的船夫,招徠生意通常都是高門大嗓的,爭著送客人過海港。渡頭這邊是國人棲居的城鎮,對面則是鼓浪嶼上的外國人居住區。
大連大廣場(1929年10月號)大連是歐亞鐵路線的終點,其城市規劃頗似華盛頓,林蔭道從花園式的市中心輻射而出,狀如車輪,從青島等港口登船的內地移民,正以每天1.2萬人的速度通過大連進入東北。
重慶(1942年9月號)被炸得滿目瘡痍的重慶,已學會應對天降的橫禍。日軍的空襲已持續了四年,幾乎把這座戰時陪都原有的建築全破壞了,但人們的日常生活仍在繼續。
瀋陽(1929年10月號)時稱「奉天」的瀋陽仍是一座城牆環繞的古城,日軍在城外其控制的區域內建起了新的鐵路運輸中心,站前有民國時著名的連鎖旅館「悅來棧」。
西遷的中央軍校(1942年9月號)抗戰時的軍校對一般政府工作人員提供為期四周的軍事、政治培訓,從部長到科員都一起受訓,每月約有3000名公務員前來參加。
南京的寺廟(1938年2月號)比較貧困的階層中佛教信仰者尤多,令各處廟宇香火旺盛。有些人會依照教義做善事和守戒律,以求來世的幸福。
海拉爾(1942年11月號)街口彙集了中西藥廣告、日式理髮店、放羊的蒙古人和漢族的交通警察。東北邊區是日本、蘇聯重兵對峙之地。
長江上游(1920年11月號)中國第一大河的上游要穿過一連串地勢雄奇的峽谷,沿路的山間點綴著風光如畫的城市,間或有一兩座高踞峭壁上的寺廟。縴夫們用一條竹索把帆船拖過凶險的激流。
大連(1932年1月號)成百萬的農民湧向東北,其中許多是從山東省乘坐運苦力的船來到大連的。一旦通過檢疫,他們就搭乘擁擠的火車繼續向北,那邊已有數以百萬計的先行者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耕種勞作了。
中國南部(1927年4月號)南方的溪流、水渠很多,水車、風車可以取水澆灌平野中的農田。
長江三峽(1920年11月號)客船的帆小,常常要依靠縴夫的力量才能在急流險灘中行進。另一艘是漁船,這種漁網靠鉸鏈和槓桿運作,用起來不太靈便,但全中國都有漁民在用。
南京明孝陵(1938年2月號)這裡是朱元璋及其皇后的陵墓,據說能把石塊扔到石像背上不跌落的人會有好運,所以神道沿線的24尊石獸背上往往扔滿了小石塊。陵園內還有文物官員、駱駝、獅子、駿馬等石像。
錢塘江(1920年11月號)杭州附近的錢塘潮是中國一大奇觀,故老相傳,五代時的吳越王錢繆曾率領大軍在此用弓箭射住潮頭,錢塘即因這位「錢王」而得名。
四川(1920年11月號)古中國為恪守婦德的孀婦修建的牌坊,工匠精彫細琢的用心之處甚至超過了他們在中世紀西方修建大教堂的同行。
南京(1938年2月號)南京的鼓樓上飄揚著民國的國旗。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大約550年前下令修建的,用來統一全城的時間或傳訊。現代技術使它從這類職能中「退休」了,於是它被改造成了一座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