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四時期顧頡剛研究《孟姜女傳說》開始,民間文學就成為「國學」的重要課題之以編撰《義大利童話》而蜚聲世界文壇的義大利作家伊·卡爾維諾在該書中文版題詞中寫道:「民間故事是最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我熱愛中國民間故事,對它們一向百讀不厭。」
本文所評述的「求好運」是一個含有史詩魅力的中國民間故事經典之作,是中國億萬農民心路歷程的生動展現;從上世紀初開始,這個以「求好運」或「問活佛」為篇名的民間童話或幻想故事,便受到多國學者的關注,在世界民間故事圈中佔有重要位置,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一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從四川成都的《範丹問佛》講起:從前有一個叫範丹的叫化子,窮得連一升米也存不住。他便前往西天去問佛祖,自己能不能時來運轉。旅途中,一家員外托他問,為啥女兒成了啞巴;路邊小廟裡面土地菩薩托他問問,為什麼自己多年不能陞官;過大河時,大烏龜托問,為啥自己修煉多年不能升天成龍。範丹走到西天見到佛祖,那裡的規矩是問三不問四。他急他人所難,幫別人問清了三件事便往回走。來到河邊,告訴大龜,他不能升天是因為頭上有24顆夜明珠壓著,烏龜把夜明珠取下送給範丹,立刻升天了;範丹告訴土地菩薩,他因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所以不能陞官,土地菩薩把金銀送給他,隨後當上了城隍爺;範丹又來到員外家,女兒見了他立刻開口告知父親,「客人回來了!」範丹將佛祖的話轉告員外,啞巴女兒見了親丈夫自然會開口說話,於是員外讓範丹做了上門女婿。
範丹本為東漢人,桓帝時辭官不就,安於貧困,後被丐幫尊為「範丹老祖」。
本篇中的範丹並非歷史人物,而是鄉野中極為貧困的小夥子的象徵形象。這個故事深為民眾所喜愛而廣泛流行,並衍生出眾多情節大同小異的異文。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中,作為「常見故事類型」列出,並載有流傳於許多縣市的異文篇目28個。
本篇故事很早就受到國際學人的重視,在檢索世界民間故事通用的「AT分類法」中,以《格林童話》所載《有三根金頭髮的鬼》為代表。中國首篇《問活佛》故事,刊於1921年7月出版的《婦女雜誌》第7卷第1期的民間文學專號。鐘敬文先生於1931年研究撰寫的《中國民譚型式》中,在45個常見故事類型中就有「問活佛」這一型式,丁乃通於1976年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按國際通行的AT分類法將它編定為461型,收錄20世紀60年代之前記錄成文的篇目已達50例。經筆者進一步搜求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在編纂民間文學集成過程中所得新資料,總量已達210餘篇,它們的大體分布情況為:陝西11,甘肅2,寧夏4,青海5,新疆1,河北4,天津1,山西3,河南17,湖北25,湖南10,廣東5,廣西7,海南1,四川35,貴州8,雲南9,西藏2,內蒙古9,遼寧23,吉林5,黑龍江3,山東6,浙江4,上海2,安徽1,江西1,福建7,其他4。它們流行於漢、滿、蒙、藏、回、土、撒拉、維吾爾、朝鮮、苗、壯、傣、黎、彞、白、畬、傈僳、布依、毛難、土家、仡佬、鄂倫春等20多個民族之中,跨越高山大河的阻隔和語言、宗教信仰的界限,是一個覆蓋了神州大地的巨大故事圈。它在各族民間口頭文學中的實際影響,完全可以和《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祝姻緣》等著名的四大傳說相媲美。
二
筆者在1979年發表的《一組民間童話的比較研究》中,聯繫《格林童話》,把它作為一則民間童話的經典之作來解讀。經過30多年的追蹤探尋,深深覺得需要以更超拔的眼光來賞析這件口頭語言藝術精品。「求好運」是一個匯合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豐富智慧和情感的故事。它以高度概括的象徵方式,集中表現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由屈從命運到逐步主宰自己命運的心路歷程。在世界民間故事海洋中,它的各種樣式的單篇異文,並不特別耀人眼目;可是當把它作為一個覆蓋地球上多數居民的故事圈來考察,就顯露出史詩般的宏偉特徵,值得我們十分珍惜了。
1.中國近現代流行的「求好運」故事的突出特徵是表現了主人翁積極進取,奮力向命運抗爭的精神。故事的主人翁均為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窮苦小夥子,他們屢代受窮,綽號就叫「窮八代」、「窮九代」或「窮十代」;故事名稱就叫「八輩窮」、「十代窮」、「窮漢問佛」、「十窮去西天」、「小旦兒窮八輩」、「叫化子朝南海」等。那些尋寶聘妻故事,也是由於窮小夥子提親時,員外家以索要幾樣寶物作聘禮來刁難窮小夥子,他不死心:「我偏偏要到西天去走一趟,拿三根金頭髮來給他看看!」不論故事情節是問事還是以尋寶為中心線索,其終極意願莫不是為了尋求幸福,改變自己貧困不幸的命運。這種強烈意願,洋溢在故事敘說中。所以我在多年研究中認定,以「求好運」作為它的類型名稱最為恰切。
在中國各族民眾盛傳的「求好運」故事中,所詢問的對象從太陽奶奶、如來活佛到其他仙人,這固然同民間的宗教信仰有關,但作為主體敘說的問事解難情節,其實質並非從宗教義理中來解脫人世苦難,而是從這些宗教偶像身上尋求破解具有現實象徵性的種種人世難題。他們在故事中所扮演的,其實都是「智慧老人」的角色。主人翁在他們的啟示下,找到了治病的奇方和開發自然財寶的奧秘(讓枯井出水,水中魚鱉吐珍珠等),並以此來幫助他人,獲得好報。這樣,主人翁的「求好運」,就不是簡單地尋求命運之神的庇護,而有了更積極的意義。
2.「求好運」故事的另一個突出主旨是「代人問事獲好報」,不論是出門求好運,還是尋寶物娶媳婦,主人翁在旅途中都是熱心接受他人的委託,毫不猶豫他把別人托付的事放在前頭,結果在別人的酬報中自己也交上了好運。這類故事多篇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好事不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方便人」為題,並以「單行」或「端行」作為象徵性的人名,都是為了突出故事的主旨。
這個故事在其他國家的敘說程式都是「三問」,只有中國故事在小夥子向神佛問事時才設置了一個「問一不問二,問三不問四」的禁忌。這個規矩不僅是俗諺中「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倡導樂於助人中華美德的生動展現,其淵源還可以到中國古代墨家的「兼愛」學說中去追尋。任繼愈著《中國哲學史》,引述《墨子》中關於「兼愛」的三句話:「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見《中國哲學史》第一卷101頁)。本故事中窮小夥子代人問事是以力助人,受惠者以所得財物分以報人,智者則以道教人,正好和這個故事的精巧構造相呼應。這一事例啟示我們,中國民間口頭文學的文化根脈可以從傳統文化寶庫深處去探求。
三
和中國「求好運」故事的情節結構相類同的作品,從19世紀初葉問世的《格林童話》開始,記錄成文的各國異文已達500餘篇(不含中國),僅在芬蘭就採錄到177篇。它被故事學家作為「命運譚」,列為AT461型,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巨大故事圈和口頭文學經典之作。中國唐代漢譯佛經《賢愚經·檀彌離品》中,載有一農民外出拜求端正王智判連環奇案時,他因代他人問難解困而獲好報的有趣故事,可能對中國「求好運」故事的情節結構有過影響。但就這個中國故事從構思立意到情節細節組合的整體而論,卻已脫胎換骨,蛻化為「國有」了。
這裡,筆者不能不提到美籍華人學者丁乃通(1915-1959)先生。1983年5月,他從遙遠的美國西伊利諾大學給我回信:
我本人對此題的初步概念是:中國的說法不可能全是脫胎於印度的,因為中國的461型,開始是主角為了向小姐求婚,才非得覓寶不可。這種開端是歐洲的典型,在印度是沒有的。中國的461型宗教意味較濃,可是它的特徵「問三不問四」,在印度似乎也沒有。你假若要比較中印兩國的說法,當然是好的,可是瞭解中國的傳統,在我看來並不需要把印度的說法作為前提。此故事圈在印度的說法,似乎只有21個,但在中國流傳的,拙作《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上已列出40多個,加上你發現的,已有100個左右。再過幾年,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足夠寫一篇有價值的研究論文了。假如我是你的話的,一定會先把中國的說法整理成一組,用歷史地理法探測傳播地區及方向、起源民族及地域,原始形式及意義,尤其要查找古書裡有沒有這樣的故事。先把中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再研究別國的傳統也不遲。
他鼓勵筆者堅持不懈地把461型故事研究透徹,既要通曉它的世界傳播情況,更須著力於中國傳統的探求。對此,筆者一直銘記於心。
存活於中國各族民眾口頭心間的「求好運」故事,作為幻想故事或民間童話故事,在樸野單純的敘說中,蘊含著富有象徵性的豐厚文化意蘊,達到詩意與哲理的巧妙融合。將口述材料記錄寫定的那些單篇文本一篇一篇來讀,所得印象也許平淡無奇,可是把它作為覆蓋中國大地由各個兄弟民族眾口傳誦、有著幾百篇異文和多種載體的敘事作品聯結成為整體來看,再聯繫中國大地湧動的民工潮來體味它的深厚文化意蘊,它的史詩魅力與價值就更為彰顯,值得我們作為中國民間文學難能可貴的精美之作來看待了。
来源:光明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