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弟子中為何他的後代人才薈萃(圖)


 

       

高柴四十歲到太康縣高賢鄉設館授徒,施教八十八年,不僅在當時的陳、楚、宋、衛、鄭等國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以「恪守孝道,雅好儒學」影響後世子孫。

1994年中國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戰國楚竹書」的發現。這一發現被評價為「其中有許多是儒家佚書,為我們研究儒家產生、形成、發展及其在戰國時期的地位、影響提供了最可靠、直接的文物證據,對於中國文化史、學術史有著極深遠意義」。發現者為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館長馬承源,他感嘆:「竹簡的發現不亞於重建一個博物館。」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場上陸續出現一些竹簡,馬先生的香港好友張光裕教授馬上告知在國外出差的他,並傳給他一批摹本。其間兩人數通電話,光國際長途就花了上萬元。馬先生自述自己「一直處在亢奮狀態」,在未見實物的情況下,他果斷拍板:「我判定它是戰國真品無疑,機會千載難逢,斷然決定立即由上海博物館出資收購……」但賣家隨時可能賣出竹簡,馬承源請張教授與賣家盡力週旋,以便上博能辦理煩瑣的手續購買。

幾經周折,1994年5月,這批竹簡終於送抵上博,合計1200餘支。馬先生看到:「少量斷簡散落,多數竹簡則和泥水膠合在一起,稍一顯露於帶紫外線的光源中,棕色簡體迅速變成黑黃色。」

1994年秋冬,香港市場上又出現一批竹簡,文字內容和第一次發現的有關聯。當時已近歲暮,上博已無支付能力,所幸上博有一批學者朋友定居香港,他們聯合出資收購,捐贈給了上博。這一批竹簡共計497支。

這批竹簡是劫余截歸之物,出土時、地已無法知道,當時傳聞來自湖北,經專家研讀,為楚國遷郢以前貴族墓中的隨葬物,後被定名為「戰國楚竹書」。

「戰國楚竹書」中有一篇《子羔》十二支簡,全為孔子與子羔(高柴)的答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儒家文獻,對我們認知高柴,提供了新的依據。

據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解讀,《子羔》全篇均為子羔問,孔子答,共六問六答。第一問,高柴問夏商週三代王室始祖是「人子」還是「天子」,「天子」指上天所生,「人子」為人所生,兩者對舉。孔子肯定高柴的提問有想法,說好久都沒人談到這事了。第二問竹簡有缺損,不很明白,孔子回答是舉舜作為「人子」也能受命之例,舜以庶人受堯禪讓,登於帝位,是「受命之民」。第三問,意思是舜既然是「人子」,怎麼能登帝位呢?孔子回答竹簡有缺損。第四問,是說堯得舜是因舜的善德,還是堯的明察?孔子認為兩者皆有。第五問,又進一步探詢堯為何單取舜這個「童土之黎民」,孔子答亦缺。最後一問,設想舜生於後世,情形會怎樣。孔子所說大多缺失,只剩下「三天子事之」幾個字,推測孔子意思是說舜將以其德政廣行天下,夏商週三王只能望其項背。

「通讀全簡,文前部雖敘述三王始祖的感生說,實際只是下文堯舜禪讓事跡陪襯。全篇中心,是以舜為例,說明黎民有德也可以受命為帝,而且超越三王之上,這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無疑是有針對性的學說見解。」李學勤先生分析道。

柴姓「源於高柴根在太康」

「戰國楚竹書」中《子羔》十二支簡的發現,大大加重了高柴在孔門弟子中的份量,這本來是高氏後人偷著樂的事,但給我送來《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一書的,是河南省科學院教授、中華柴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柴存才,他說:「柴姓後人都是高柴後代,因此見到高柴資料,我就馬上收存。」

柴存才、周祖祥主編《柴姓》一書,開宗明義即稱:(柴姓)源於高柴,根在太康。

《柴姓》中講道:「高柴生有9個兒子、29個孫子,長孫高舉約生於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三月初六,舉成人後以祖父高柴之名為姓,始有柴姓。從姓氏起源講,柴姓始於太康縣高賢無可非議。」

《廣韻》稱:柴姓,衛人高柴之後。《急就篇注》、《氏族略》、《姓解》、《古今姓氏書辨正》等都有高柴後裔以柴為姓的記載。宋代《路史》云:高柴封於盧(今山東濟南),為盧氏、柴氏、高氏。「總之,柴姓源流簡單,源自高柴,根在太康。郡望汝陽(今河南息縣)、平陽(山西臨汾)。」柴存才對記者強調。柴氏之根太康縣目前除柴家莊集居近400人外,尚有周莊、岳莊等村還散居有柴姓人。

柴姓自周朝柴舉得姓後,便開始了漫長的遷徙發展過程。柴姓遷徙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秦朝之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後。

秦朝以前,柴姓人遷徙主要在河南省內。秦朝至唐宋,柴姓由豫向全國各地遷徙,分為幾支:一支隨高柴的高姓子孫到福建、浙江、江蘇一帶,一支到陝西、山西一帶,一支到河北、山東一帶,一支留在商水、杞縣、汝陽等地。各地柴姓先後在平陽、汝南形成郡望,成為當地大姓。

元明以後,柴姓向全國各地及臺灣、東南亞遷徙,由山西洪洞縣向寧夏、河南、河北、山東、東北三省遷徙,由福建、浙江向廣東、雲南、廣西、江西、東南亞遷徙。


柴姓歷代有望族。西漢大將軍棘蒲侯柴武在今河北欒城形成望族。柴武於秦末起義,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死後葬欒城,其墓柴武臺規模頗大。

西晉至後周時期,河北邢臺新崛起了柴姓家族。這段歷史大致始自西晉的任城侯柴誕,終至五代的周世宗柴榮,延續200多年,形成柴氏家族新的文化中心。這其中,家族最優秀者莫過於柴榮。

柴榮為周太祖郭威養子,初封晉王,判內外兵馬事。太祖崩,繼大統。他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理軍事,獎勵生產,先後取後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區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復失地,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舊五代史》上稱其「神武雄略,一代英主」,死後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鄉陵上村西,陵名慶陵,廟號世宗,謚號為睿武孝文皇帝,其陵現為「國保」。柴氏家族到柴榮時期,算是達到了鼎盛。

到了唐代,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出現了柴姓望族。開創者柴紹是唐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還娶了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柴紹出身將門,自幼便有勇力,少年時是隋煬帝長子的陪伴。他先追隨李淵起兵反隋,後追隨李世民參加了統一戰爭,被封譙國公。其子柴哲威襲封譙國公,次子柴令武娶了巴陵公主,又成為唐朝駙馬。

宋朝時,浙江衢州柴姓家族出了22個進士,成為當地望族。明代,青海西寧大通縣出現了柴姓望族,其中最有名的是名將柴國桂和柴國柱。清代,貴州貴陽出現了一個柴姓家族,該家族中先後有11人考中舉人、5人考中進士,他們的故里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鄉因此被稱為「舉人進士寨」。

高氏主流為「渤海高氏」

廣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高路加先生著有《高姓群體的歷史與傳統》一書,他認為:「漢族許多姓氏,都有多種來源。歷史長河中,許多資料散失,因而同一漢姓人們,往往認同於同一主要來源,比如今天漢民族全部認同於‘炎黃子孫’。而漢族高姓也是如此,它具有多種來源,儘管今天有漢族高姓仍保存有族譜或始祖傳說,但基本上全部自認出自姜齊之高的主流‘渤海高氏’,因而融為一體。」

高姓主流「渤海高氏」是怎麼來的呢?

東漢後期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一帶)太守高洪,是渤海高氏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高姓始祖高的25世孫、本系列主人翁高柴的15世孫。高洪擔任渤海郡太守時,高氏成為郡內最強盛家族。「今天景縣境內,仍保存有綿延十餘裡的南北朝時期的高氏墓群,有墓塚百餘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徑130米。」高路加記載。

到了南北朝時期,作為當時中國北方世家大族代表的渤海高氏,和北朝統治階層的北方民族互通婚姻,逐漸鮮卑化,在文治武功上均作出了貢獻。其中高泰一支,子孫將相輩出,還開創了北齊王朝,成就一代帝業。

北齊王朝奠基者為高歡,少年時家境貧寒,他從士兵做起,後率鮮卑兵起事,成為東魏元氏政權的丞相,開始操縱朝廷。他性格深沉,氣度恢宏,性喜交友,又治軍甚嚴,威望很高。

高歡有15個兒子,長子高澄繼承了他的官職,也是丞相,另外三個兒子高洋、高演、高湛則相繼登上北齊皇帝寶座。高洋智勇超群,在國家治理上頗有作為,他曾征發伕役180萬人修筑長城,修了自幽州至夏口到恆州(今河北正定)900多里長的一段。高演極富孝心,對師長故友極富感情,對諸弟也極為友愛,毫無君臣隔閡,臨終前,他要求九弟高湛繼位。高湛儀錶堂堂,最受父親高歡喜愛。

北齊共傳三世六主,延續28年。北齊皇族中,還有一個名傳後世的悲劇英雄,他就是傳奇的蘭陵王。蘭陵王是高澄第四子,名叫高長恭,他十分驍勇,但面容白淨俊秀,缺乏威嚴,因此上陣時總要戴上猙獰面具。北齊軍中曾流行《蘭陵王破陣曲》,還有配合樂曲的舞蹈,舞者皆戴面具,手持兵器,做搏殺狀。樂曲和舞蹈一直流傳到現在。

北齊亡後,宗室被殺,旁支向四方逃散,元氣大傷。至唐代,渤海高氏威望又有所抬頭,自太宗朝宰相高儉(字士廉)始,名將名相輩出。後世南方許多高氏族譜均把世繫上聯高儉。武則天當政時,大殺李唐宗室和元勛老臣,高氏也受到打擊,再度向四方流徙。此後,渤海高氏世系多難以查考。

唐代高姓中,僅宰相就出了五位。高儉為高柴34世孫、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是李世民的宰相,李世民評價他:「涉獵古今,心術聰悟,臨難既不改節,為官亦無朋黨。所少者骨鯁規諫耳。」高儉去世後,族弟高季輔接著在太宗、高宗兩朝為相。高儉七世孫高郢則成為唐德宗的宰相,八世孫高瑩之也曾出任宰相。唐高宗時,還有位宰相高智周,出自渤海高氏支系。

據高路加先生的記載:「唐代除高姓五相外,高姓名臣良將眾多。比如高適,大器晚成,才兼文武;高崇文,為高儉五世孫,其家族七世同堂,和睦融洽,被視為楷模,他本人位兼將相,十分有才幹;高崇文的孫子高駢,則是唐末名將。」

五代十國時期,渤海高氏大規模向兩湖地區發展。宋代是高姓的一個新的輝煌期,名將高懷德聲威遠播。繼他之後,是另一支高姓武將世家——高瓊家族。兩宋之交,宋室南渡,高姓也隨著大規模南遷,之後,南方高姓開始興盛。

高路加先生認為:「民間高氏族譜多尊崇高懷德為高姓宋初始祖,並稱其世代位居高官,子孫繁衍於豫皖蘇浙一帶,但史籍記載不詳。」而宋代功業不亞於楊家將的「高家將」高瓊家族,則是譜系清晰。

高瓊為高儉13世孫、高柴47世孫,自幼勇武過人,被宋太宗趙光義招至帳下。1004年冬,遼國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一天五達京城。朝中主戰者與主和者爭執不下,宋真宗猶豫不決。高瓊主戰,並堅決要求真宗親臨澶州北城督戰。宋軍氣勢終勝遼,雙方簽訂停戰協議,維持了118年的和平局面。高瓊立了大功。

高瓊不識字,卻通曉軍政大事。他還善於教育後代,14個兒子都飽讀詩書,多數文武雙全。高瓊的重孫女為英宗宣仁聖烈皇后、宋神宗之母,神宗繼位後,她成為高太后,英明賢德,人們稱其為「女中堯舜」。

由於宋元時期異族侵佔,戰亂不已,譜牒難以保全,因而北方地區各姓氏元代以前世系多已失傳,族譜多為明代以後重新修纂,世系則大多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因此,宋之後高氏名人,不再一一羅列。

關於姓氏家譜,有人認為,人類遷徙讓姓氏面目全非,為適應遷居地或避禍而改姓,再加上招贅、領養、賜姓等,充滿變數,且部分古人為攀龍附鳳,有捏造、抄襲族譜的可能,姓氏可能與血緣無關。但家譜文化的傳承要優於血脈的傳承,留存家譜之重要在於它承載的文化意義。事實上,相對發達的東方國家都非常注重撰修家譜,如日本、韓國,就把修家譜當做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個性,傳統所養,基因所逼,個體很難逃脫其規律。而家族譜系之上的家族文化,乃中華文化之縮影。在家族文化裡,我們既可讀到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又可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態、價值觀念,更能讀到吾土吾民之悲歡離合、生滅盛衰……



来源:大河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