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是高增長、低通脹。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尤其是在一個國家的整體勞動力價值處於高增長的週期時。當前,中國必須維持適度增長,用增長來覆蓋通脹,用增加收入緩解物價上漲給廣大勞動者帶來的壓力。中國經濟再下滑,就是滯脹,它比高通脹更可怕。在筆者看來,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急需防滯脹,貨幣政策預調微調預期不能變。
中國經濟在今年年初以來持續下滑,這是預料之中的,稍微有分歧的意見來自於對未來通脹水平的看法。很多人認為高通脹環境沒有明顯的消退,因此還要繼續抗通脹。而筆者認為,3月份CPI等重要宏觀經濟數據,再次表明中國經濟在持續了近兩年的嚴厲貨幣緊縮之後,已經開始顯現下滑速度快於CPI回落速度的跡象——PPI連續28個月下滑,3月份還出現負增長;外貿進出口連續幾個月不振,說明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已經進入 「滯脹區」,經濟下滑加快,通脹率卻很可能繼續上升。
筆者一直認為,中國的通脹率上升週期與勞動力價值上升週期是相吻合的。而按照經濟規律,勞動力價值出現明確的上升週期,往往是在經濟高速發展了一段之後,即經濟高速發展在前,勞動力成本調整在後。整個週期上的「錯位」,使中國經濟進入減速週期,勞動者收入卻有可能繼續大漲。比如去年宏觀調控雖然越來越緊,但農民工工資卻普遍上漲,今年月嫂的工資又上漲了30%。廣大低收入人群收入普遍上漲,必將推高基本消費品價格,尤其是食品價格,而我國的CPI籃子恰恰是以食品為主(佔50%以上)。
新興經濟體的通脹率都很高,這與經濟超高速發展關係很大,尤其是與資源關聯度最大的商品,上漲幅度要超過一般商品。如果拿中國的汽油零售價計算,20年前只有不到兩塊錢每升,現在已經超過8元了——翻幾倍的商品還有很多,但大都是與資源關聯度最高的商品。筆者注意到,雖然中國經濟和全球很多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都在下滑,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僅僅是震盪加劇,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破位下跌趨勢,原油價格還在創新高,對中國的CPI仍然構成上行壓力。
此外,中國的物價管制在今年將被削弱,市場化趨勢將要求我們容忍一些基礎商品價格的上漲,比如水、電、氣要調整價格形成機制,由此還將推升物價。在經濟全球化之前,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勞動力價格相比發達國家要差幾十倍。按照經濟規律,在有比較的前提下,成本和利潤是趨向平均的,中國在沒有國際比較時代的人力成本,只能以吃飽飯為標準,極低。近十幾年來,國際比較不斷地加深,勞動力成本低谷狀態越來越無法維持,直到近兩年不得不出現大幅度調整,很多勞動者出現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情況,自然會推升CPI、尤其是與改善生活直接相關的消費品價格。只要這個趨勢還在延續,CPI就不會有明顯的回落。
綜合各方面因素分析,今年的CPI漲幅很難控制在月均4%以內,2月份的低點,很可能就是全年的低點。4月份以後,國家將更注意宏觀經濟環境調整,對通脹率則會採取稍微容忍一點的態度。為什麼?主要矛盾是經濟,是防滯脹。要讓經濟盡快擺脫「滯脹區」,必須實行一定力度的經濟刺激政策。要讓經濟增速快於CPI增速,讓居民收入增長能夠覆蓋物價上漲。做到這一點,需要適度地松貨幣。
雖然3月CPI數據公布後,A股市場很悲觀,一直在探底,絕大多數人都以為中國央行不會在4月放鬆銀根,不會降低存准率。但筆者認為,保增長將很快被放在今年工作的首位。只要通脹率仍然徘徊在4%附近,不出現高通脹蔓延的跡象,央行仍將按照年初的預期,從4月起逐步地降低存准率,並結構性地放鬆信貸。當前,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國家級基礎建設項目出現大面積停工,防範資金鏈斷裂的連鎖反應,同時要保證市場急需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貸款量要適度增加,預計4月CPI增速將摸到4%,而宏觀經濟也將在這一個月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