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季度中國的各項宏觀經濟數據將在本週內密集出臺,這既是對前一階段經濟運行的總結,也將承前啟後作為下階段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時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兼且受制於春節因素,前兩月的數據說服力有限,這也使得本次公布的季度數據分外引人注目,倍受市場期待。
4月9日,中國統計局首先公布了價格數據,數據顯示,中國3月CPI同比上漲3.6%,高於此前市場預期的3.4%,較之2月的3.2%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彈,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
坦率而言,通脹的頑強其實並沒有超出安邦的預期。在此之前,我們曾多次提示,市場可能高估了通脹下行的速度,現在看來,果不其然。值得顧慮的是,CPI的反彈可能並非偶然,無論從貨幣量,還是食品價格,也或是飽受詬病的油價來看,今年的通脹都將呈現頑如牛皮的格局,上上下下,難以讓市場安心。最新的消息顯示,中國食用油、奶粉、洗髮水等生活必需品將輪番漲價,這無疑將對CPI構成進一步的支撐。
除價格水平外,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是另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雖仍未公布,但據中國發改委官員透露,根據中國「有關研究機構」的初步數據,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約為8.4%,較2011年四季度有所反彈。若最終公布的結果與該預披露保持一致,則單憑數據而論,市場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無須太過悲觀,經濟的確減速,仍在控制之中。
信貸數據也是經濟決策特別是貨幣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中國央行料將於10日予以正式公布,目前,市場對於新增信貸的預期從8000億到9000億不等。不過,不論是取上限,還是取下限,可以提前判定的一點是,由於前兩月的疲軟,一季度的信貸投放將難以達標。根據全年8萬億,季度3︰3︰2︰2的投放節奏來看,一季度信貸投放目標為2.4萬億,實際投放可能只有2.25萬億元。信貸投放的不足可以有多種競爭性解釋,投資需求下降或銀行存貸比限制均能從現實中尋求到支撐,若考慮到兩種解釋分別源於信貸的供給與需求,本質上並不矛盾,目前可觀察到的信貸疲軟更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複雜的形勢使得經濟決策的方向分外扑朔迷離。若通脹保持下行的態勢,而經濟疲軟,也或恰好完全相反,根據經濟學原理,不難開出應對的藥方,收縮或擴張貨幣政策順理成章,但時下通脹頑如牛皮,恰恰斷了通過擴張貨幣刺激經濟增長的慾念。考慮到經濟現實,特別是地方融資平臺、鐵道部及房地產調控的現狀,貨幣政策理應無法成為下階段決策層所倚賴的主要政策槓桿。
但經濟增長始終還是要保的,不久前中國決策層的動向已經清晰地表明瞭這一點,「兩會」結束後高層頻頻調研的過程中,有關領導反覆問及投資、消費及淨出口相關指標能否完成。不過,問歸問,能否落實成為政策,還需要一定的政策工具支持。事實上,類似的「滯脹」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曾反覆出現,第二次石油危機後歐美也曾陷入過相似的情形,傳統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失效。當時歐美賴以走出泥潭的法寶,是後來被稱之為「里根經濟學」的利器,套用中國的語言形容,便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制度所帶來的積弊,調整經濟結構,理順市場環境。這其實也是時下中國唯一能走的道路——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應當承認,最近的許多跡象顯示,政府的確在努力推動經濟的改革與轉型,比如中國總理溫家寶屢次強調的金融改革,以及將民間資本引入壟斷領域的新36條等,但更應當看到的是,口頭的承諾並不能帶領中國脫困,還須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化口號為行動。不過,讓市場感到沮喪的是,考慮到這已是本屆政府的最後一年任期,而改革絕非短期內便可一蹴而就,時下轟轟烈烈的改革論調似乎更可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將任務順延到下屆政府身上。
通脹頑如牛皮,政策撲朔迷離。在中國式「滯脹」的局面下,傳統的政策工具多已失效,改革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唯一出路,但目前看來,似乎並沒有表現得那樣樂觀。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