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國。不過,這次他們試圖理解的並不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曲線,而是它的政治軌道:歷經三十年的中國改革是否可能偏離正常的軌跡?全國人大多被外界看做是一枚「橡皮圖章」。它的觀察者未曾預料今年的人代會最終以一場戲劇而落幕——一年後將卸任的中國總理溫家寶發表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言論。他指出,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次日,薄熙來這位特立獨行的中國地方領導人被免去重慶市委書記一職。
溫家寶的表態讓外界瞭解到,在有關中國如何發輾轉型的問題上,中國領導人之間存在嚴重的分歧。他的這番言論還引發了外界對所謂「中國模式」及其優越性的新一輪思考。所謂「中國模式」,其特點在於政治上的威權主義,以及政府在市場及經濟事務中的角色和作用越來越大。
近年來,由於西方經濟體相繼爆發危機,中國模式在西方世界也獲得了一些認可。對中國模式,有多種稱呼,如「威權資本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正越來越多地被看做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然而,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種治國方式是否是中國的最佳選擇?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是其擁抱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直接結果。中國的改革或許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市場資本主義的試驗。儘管當下西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情勢黯淡,但不應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市場資本主義的確改變了中國。
此外,西方領導人將「中國模式」視為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和他們當年對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領導下蘇聯經濟成就的敬畏之心是相似的。不過,中國領導人對掌管治理中國的難度心裏非常明白。在私下場合,他們對現狀的坦率和激烈情緒也會令人吃驚。對於這個制度的缺陷,以及一旦「控制室」出現問題將會導致何種局面,他們有著清醒的認識。
的確,中國模式有一定的優越性,比如:打造國家冠軍企業、興建基礎設施、在自然災害和經濟下滑時作出迅速的反應。然而,這種制度在問責、透明度、民主的代表性以及法治等方面,它是做得很糟糕的。在許多觀察家看來,中國近來可以說是向威權主義更近了一步。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目前面臨著嚴重的腐敗、「尋租」行為、任人唯親、裙帶主義、社會不公、不平等以及社會動盪等問題。
我曾問過一位中國領導人的高級顧問,中國難道真的沒有任何可向西方民主學習的東西嗎?在一段令人難堪的沉默之後,他吐出了兩個字:「選舉」。在中國政界,一種共識似乎正在悄然形成:中國遲早將走上漫長而痛苦的民主化道路,以徹底解決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問題。
然而,近年來的全球經濟動盪動搖了中國政府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信心,也使其變得更為低調和封閉。
當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啟用市場力量結束了中央計畫經濟體制,創造了消費者人群,放鬆了社會和政治管控。然而近幾年,市場力量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倒退,而政府和國有企業正在大踏步發展和壯大。在尋求資本、投資、公平競爭或法律保護方面,中國的國家冠軍企業和央企越來越比私營企業享有優勢。
與以往一樣,在今年年底中國最高領導層換屆之前,將是一段政治緊張期。隨著中國模式帶來日益增長的財富,中央政府的權力也日益高度集中。目前最緊迫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權力能夠經得起問責嗎?
我的擔心是,當市場自由收縮時,伴生的政治和社會自由同樣也會收縮。中國模式在這方面的記錄是糟糕的。眼下市場資本主義正處於低潮,但它依然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最佳選擇。與自由資本主義共存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若想轉型為一個更公平、更自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別無選擇。中國領導人雖然對根深蒂固的體制問題瞭如指掌,卻不知道如何在不失去手中權力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唯一能夠聊以自慰的是,在西方國家眼下陷入混亂之際,他們還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