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經濟學家很懂得如何抓住讀者的眼球,匯豐(HSBC)的簡世勛(Stephen King)便是其中的一位。日前,他在向匯豐客戶發布的策略報告中表示,「石油將是下一個希臘。」
這個論斷可謂簡單明瞭。在人們對希臘可能無序違約的焦慮減輕之際,油價飆升又對脆弱的經濟復甦構成了新的威脅。原油價格已升至每桶125美元,個中危險可想而知:憤怒的英國卡車司機將堵住道路,整個新興世界因通脹失控而騷亂四起。然而,眼下要準確地預測事態發展——以及可能的後果——存在巨大的困難,甚至可能比預測希臘危機的結局更加棘手。這一點應當有助於我們看清目前真正的不確定性。
首先,關於目前油價為什麼持續上漲,這個問題有待討論。油價今年迄今已上漲約16%。人們很容易就想到了伊朗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次要因素,即歐洲、英國、美國和日本都在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正如簡世勛所指出的,如果紙幣的供應量不斷增加,那麼相對於其他價值儲存工具(比如石油)而言,紙幣就會貶值——儘管某些央行官員堅稱量化寬鬆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之間基本上沒有關聯。
起作用的還有一些更長期的因素,比如全球經濟實力由西方向南方和東方轉移。新興世界的民眾,顧名思義,他們不那麼富有,相對來說把錢更多花在購買燃料和食品之類的商品上。全球增長格局的轉變,預示著石油需求將繼續增長。
接下來的問題是,油價能漲到什麼樣的高位。如果中東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動盪,根據過去40年發生的各種戰爭和石油危機,我們有一定把握對這個問題作出推測。簡世勛表示,「想像一下油價漲到每桶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一些更容易激動的人預測還會更高。
政治因素引發的油價危機在本質上可以視作暫時性的危機(可以通過政治途徑來化解),但簡世勛關注的是更長期的供需變化:「雖然我們能回想起以前歷次的油價飆升,但現實的趨勢卻往往被大家忽略。但有一點可以說毫無疑問,自進入21世紀以來,油價一直在穩步上漲。如果當前的全球需求趨勢延續下去,到2035年,中國一個國家的石油消耗量就有可能相當於今天全球的石油產量。僅此一點,應該就足以支撐住油價。另一方面,鑒於中東和北非地區發生了動亂,沙特對待本國國民更加慷慨,所以該國將更加不願意讓油價降得太低:沙特需要油價長久處於高位,以使其財政實力得到擴充。」
投資者應當採取何種對策?簡單來說就是「謹慎為妙」。如果油價上漲態勢本身是複雜的,那麼它對其他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是複雜的。
例如,油價上漲本身對股市不一定構成利空,因為價格上漲可能至少部分源於經濟增長導致的需求增加。還有一個事實是,股票市場中不同板塊與原油價格走勢的關聯性大不相同——原油價格上漲,對石油、天然氣和礦業板塊構成利好,而對製藥、食品和飲料板塊構成利空。此外,正如瑞銀(UBS)股票策略師馬修•吉爾曼(Matthew Gilman)所指出的,重要的是要記住,在富時100指數(FTSE100)的成份股當中,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佔了整整20%。
吉爾曼對富時100指數成份股與油價的關聯性進行了篩查。得出的結果可想而知,隨著油價漲得更高,這些成份股在最近幾週的表現符合預期——力拓(Rio Tinto)和英國石油(BP)等公司的股價上漲,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和威廉莫里斯(Wm Morrison)的股價下跌。
把你的現金挪個窩兒如何?簡世勛有一個絕妙的說法:「油價高漲的世界,就是挪威克朗當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