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年度會議在北京開幕
2012年中國「兩會」,隨著星期六全國政協會議的開始,拉開了序幕。來自各地的2200多名政協委員,提交了近800件提案。不過,一些委員對於以往的提案遲遲不予落實提出抱怨。有分析人士說,在現行體制下,政協委員很難擺脫目前的尷尬地位。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早早就準備好提案了。今年他一下拿出10件提案,內容涉及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國家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小產權房的處置、農民自主城市化以及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運行等。
蔡繼明:提案回覆多 落實少
記者注意到,有些建議,蔡委員已經連續提了好幾年。他解釋說:「政協委員提案不能只提一次,一定要反覆提,反覆提才能引起重視。土地制度改革提了兩三次了,小產權房這是第二次提。」
蔡繼明的尷尬並不是孤立的,其他委員也有類似抱怨。《南方週末》援引政協委員的話說,對於委員們的提案,回覆多,能夠真正落實的,相對較少。
按照規定,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後,有關部門必須以書面、約見或者電話形式給予回覆。
蔡繼明說,提案大都有回覆,比如說「您的建議很好,我們會認真考慮」,至於採不採納,就不好說了。
他說:「提案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只是建議。建議他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提案是100%回覆,但是往往一個小處長就回覆你了。」
政協委員避免碰觸敏感問題
對於一些重大但又敏感的問題,政協委員們甚至連碰也不碰。蔡委員說:「腐敗肯定是老百姓覺得不滿的。但是政協的發言裡邊公開講腐敗的幾乎是沒有,而且不允許在大會上發言。真正直接講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沒有。」
中國的政治協商會議是個諮詢式機構,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組織。有人把政協比作「政治花瓶」,還有人視政協委員為榮譽頭銜。
據《南方週末》報導,2010年「兩會」上,倪萍委員的一句「我愛國,我不添亂,從不反對或棄權」,引起外界對於政協委員角色的爭論。
章立凡:政協委員地位尷尬
北京歷史學者章立凡說,他曾跟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聊過當政協委員的經歷。
他說:「他在當政協委員期間,經常有一些被認為出格的提案。這些提案根本不會被進入文件系列,而且他也不斷地得到勸告:‘梁先生,您的意見是好的,但是這些東西我們不能給您發。’實際上,政協委員地位尷尬。」
確有許多委員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一位要求匿名的政協委員對《南方週末》說,很多問題明知道很難,但還是得說,哪怕當年不能推,過幾年能夠推動也好。
記者參加「兩會」報導的體會是,政協委員往往比人大代表更敢說話。去年「兩會」期間,記者旁聽九三學社的討論,就聽到委員們就高鐵大躍進所發表的反對意見。
今年,九三學社中央建議「三公浪費」入刑。《新京報》說,九三學社的提案建議,將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款旅遊等「三公浪費」納入《刑法》調節範疇;「三公」經費等行政成本納入政績考核範疇,決定官員仕途。
九三學社的數據顯示,中國一年公款吃喝的開銷達3000億元,擠佔了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
學者:政協應是監督機構
章立凡認為,很多政協委員都是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政協畢竟是個統一戰線組織,委員的產生沒有民意背書,不能真正行使監督權。
他說:「我覺得,如果說要改變政協這種尷尬的現狀,就需要加強政協的權力,把它作為監督機構正式的用起來。在歷史上它曾經是一個制憲會議,我們共和國的合法性就來自於第一屆政協。我覺得,需要重新從法理地位上確定政協的地位。這樣,政協委員的議政才有意義。」
章立凡說,1956年,中共高層和民主黨派曾有磋商,希望啟動兩院制,並把政協變成一個監督機構。
但是,由於1957年的反右鬥爭,這個構想沒有實現,兩院制還被當作右派言論受到批判。章立凡說,實際上,那是中共黨內高層劉少奇的主張。
他表示,期待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通過普選產生。他說,委員和代表的產生方式決定了他們發言的力度,否則底氣不足。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