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中央政府著力建設保障性住房,但研究報告提醒,中國現「福利房回潮」。
2012年2月29日,REICO工作室發布《2003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研究》,該報告的負責人岳國強指出了上述問題。上述工作室由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共同支持建立,目前獨立開展房地產市場研究。
岳國強介紹,中國城市住宅供給,由兩個部分---「傳統的業主自建」和「房地產(商業性)開發」組成。以住宅為例,在1998年傳統業主自建住宅佔全社會住宅總供給量的近70%,而房地產商業開發的住宅供給,僅佔總供給的30%左右。
他指出,城鎮住宅總量增長並不快,但供給結構發生了變化,「產業化」供給方式逐步替代傳統「自給自足」方式,到2006年,包括機關、團體、事業單位等自建房部分降到31%,市場部分上升到68.6%,接近於70%。
但現在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替代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岳國強指出,2006年市場部分佔比72.2%,2010年市場化這部分的比重只佔到73%,基本上沒有變動。在1998年已經應該停止的「福利分房」、「單位建房」開始回潮。
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也指出,現在很多保障性住房的資金問題,是單位的團購或者單位的福利房解決佔到很大的比例,「比如上海,7000多塊錢賣給某機構就算福利房,這種現像在全國各地都有」。
當日REICO工作室發布的報告還指出,保障房未能堅持「滿足基本住房需求」這個原則,未能集中資源,滿足最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現行政策體系設置了多種保障性住房類型,似乎公允地對應了不同收入群體,實際上更多的是迎合形形色色的所謂「夾心層」的訴求,導致保障資源使用分散,喪失了對「保障基本需求」原則的堅持,迷失了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標。而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主要對象,應該是社會成員中收入最低、住房最困難的家庭,但多年來,用於保障的資金、土地更多的、更大比例的被用於幫助那些已經「衣食住行無憂」的社會成員購置住房資產。
REICO工作室認為,上述問題引發了更多的不公平。大部分購置型保障房被「不同程度吃財政飯」的單位,如國家機關、部隊、大學、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團購或安排自建,而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決不屬於社會上的低收入階層,現在「經濟適用將軍樓」、「經濟適用教授、教師樓」、「經濟適用科級、處級、局級樓」絕不是個別現象。
上述《報告》強調,「公共租賃住房」的設立和大規模建設,將妨礙租賃市場的發展,擠出租賃市場上「按市場價格出租」的私人住房供給。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也表示,在住房雙軌制改革中,保障房缺失已久,現在彌補欠賬是應該的,但「保障不等於福利,現在有點把保障和福利混在一起,這個是不對的」。
她認為,如果將保障房推向全民型的福利,不要說中國現在承擔不起,就算是已經走了這條高福利道路的歐洲國家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不能把保障當成福利。政府必須明確公租房目標和出發點,保障「該被保障的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