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畫中的山勢與龍脈(圖)


古人認為,地美則山美。古代山水畫的構圖常以風水中的龍勢、生氣為神韻指導,如山脈的急緩、山水的迂直,村落、民居的位置,均參照風水之法來處理。

中國風水的理論發展過程又影響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日臻成熟。中國山水畫以表達思想感情為最高境界,主張以形寫神,神的表達又以「取勢」為基礎。如何表現出雄渾之山,又如何表現秀麗之山,如何表現出峻峭之山,都先要進行相應的取勢構圖,因為準確的取勢才能達到寫神的目的。山水畫中的風水,比如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中盡情領略;又如郭熙《早春圖》等,這些宋代名作已極為注重龍脈風水。

清初的「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尤其以山水畫對後代的影響甚深。至於「四王」中王翚、王原祁等山水畫中倡導的「龍脈」,其實更是將自然、風水理論引入繪畫中,是藝術與自然的結合,畫中山水與自然山水的畫理與地理結合。清初名畫家笪重光在《畫鑒》一書中談到山勢的處理時強調要藉助風水之理。

繼笪重光的《畫鑒》後,王原祁則堅持畫意對氣勢的決定作用,他認為:「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淡蕩,峰迴路轉,雲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在他看來,畫中「龍脈」為氣勢之體,氣勢為「龍脈」之用,而龍脈實為畫者心中之意,此實即王夫之文「以意為主」的另一說法。但不顧畫之氣勢,只順意而行,即「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只顧乘氣勢而忽略畫者本意,即「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

只有在意的統率下,照顧到「氣勢輪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舊稿。若於開合起伏得法,輪廓氣勢已合,則脈絡頓挫轉折處,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論畫十則》)我們從清代山水畫家王時敏的《仙山樓閣圖軸》中,畫中山體就像起伏不斷的龍脈,給人以生動活潑之感,臨水處背水處皆是背山面水的民居。清代畫家王鑒山水畫《夢境圖軸》,山勢雄壯,來脈悠遠,居山水之間的舍屋,頗有世外桃源之感。



来源:深圳特區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