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在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上投反對票,與其說是出於「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考慮,還不如說是為中國保留國際生存空間這一利益考量。至於敘利亞的爭端將曠日持久、充滿慘烈血腥的爭鬥而引起的人道災難,根本不在北京考量之列。西方國家與阿盟對北京此舉的憤怒,以及各國媒體的強烈譴責,從北京現在那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應對方式來看,都未超出其算計之外。也許俄羅斯的投機表現有點出於北京意料,不過這不影響北京在敘利亞內亂上的表態。
不明白北京盤算的一些中國人議論紛紛,認為中國政府此舉相當愚蠢。這一議論大致分為兩派:
一是道義派,認為中國這次在道義上輸得太慘。這次投票除了引起全球共憤之外,還招致中國駐利比亞、敘利亞大使館被圍攻,利比亞推友還要求利比亞政府驅逐中國大使,並喊出「Down Down CCP! No More PRC!」
二是利益派。這一派認為中國在敘利亞一沒有海軍基地,二沒有軍火合同。論國家利益,中國與歐美、阿拉伯聯盟的利益遠遠超過敘利亞。這次得罪了歐美和阿盟,損失的利益能從朝不保夕的巴沙爾政權身上找回來嗎?北京應該吸取利比亞時站隊的教訓。當時在利比亞內戰之時中國站錯隊,後來反對派當了家,弄得數百億投資血本無歸。
這兩種觀點都沒能理解北京的深謀遠慮。北京這次冒天下之大不諱,甚至冒著得罪巴基斯坦這「鐵哥」們的風險,在敘利亞問題上孤注一擲,主要還是基於一條不變的政治真理:外交永遠服從於內政的需要,說白了,就是在面臨國際社會孤立的困局之時,紓緩困境。以目前國際局勢觀之,北京只有持續不斷地與美國搗亂,「亂了敵人陣腳」,才能保住變得相當逼仄的生存空間。
在外交事務上揣摩聖意,《環球時報》系列做得最好。為了釋疑解惑,環球網上近日連發多篇文章,解釋北京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一篇文章的標題叫做「中國就敘利亞問題投反對票:有四大好處一個弊端」,其中列舉的「四大好處」就是:為多變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變化的動因(即中俄有機會渾水摸魚);導致國與國間站隊更加審慎,削弱美國在中國周邊國家的作用;中俄聯手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有助於兩國拓展各自的空間;中國增加了與美國鬥爭的籌碼。承認「一個弊端」時也算老實:中國缺少一條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口號。
另一篇文章「中俄聯手讓美國變得迫不及待」將北京的戰略目的闡釋得更為直白。文章先說了美國自去年以來對中國的咄咄逼人之勢:「美國希望在亞太事務中,特別是貿易方面發揮主導權;美國希望維持在亞太的有效軍事存在;最後,美國信奉‘一系列價值觀的原則’,‘阿拉伯之春’應當進入中國。美國曾經是通過中情局暗中培植間諜內外勾結傳播,以達到和平演變中國目的」,由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讓北約動武軍費吃緊,沒有聯合國授權美國就只能自己動手,「假若美國再一次陷入敘伊戰爭泥潭,中國也許會又迎來新的戰略機遇。」這話說白了,就是希望當年美國遭遇911襲擊,被迫使對伊拉克動武,因而不得不與中國結成戰略夥伴關係的局面重現,從而「為中國帶來和平崛起的十年戰略機遇期。」
應該說,環球網這些文章已經非常直白地說出了北京的真實想法,這些想法不是現實,而是去年中國外交全面失敗後,北京當局的一種盼望。去年,伊拉克戰爭結束,本拉登被擊斃,美國的一條腿終於從中東那個泥潭裡拔出來。由於少了這些牽制,於是美國迅速「重返太平洋」。據我所知,在國內一些官方內部形勢報告會上,宣講形勢時已經使用「外交全面失敗」來表達「黨對外交形勢的認識」,儘管聽者不少平時並不關心外交事務,但也記住了「在東亞峰會上,就連寮國這個與南海毫無關係的小國也來譴責我們中國。我們中國這些年可是給了寮國不少援助的」。放眼天下,在「阿拉伯之春」以後,國際社會暴政俱樂部的成員又減少了好幾位,「老朋友」越來越少,用錢援交的小兄弟都開始蹭鼻子上臉,今後中國在世界上怎麼混?
中國要維持一個能讓自己充當隱形領袖、並且與西方對著干的暴政者俱樂部,有時不得不付點代價,如同這次付出冒著被全世界指責的風險在敘利亞議案上投反對票。因為在常務理事國這一層級上博弈,並不是目前那些暴政國家小兄弟有能力幹得了的,
2月7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在《上海公報》發表40週年紀念活動上就中美關係發表演講,說「中美之間確實存在信任赤字」,但中美關係又是「真正稱得上‘大而不能倒’的關係」,因此,「培育和深化互信,仍然是雙方必須充分重視、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
試問崔副部長,人家美國無非就是希望中國改善人權,走向民主化,奉行普世價值,你中國就恨得人家牙痒痒地,總希望人家深陷戰爭泥潭,以便「給中國帶來戰略性機遇」,這樣又如何能夠消除「信任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