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營企業一直是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生存和壯大的,市場競爭力是立身之本。」
做企業就是做企業,你要進入一個市場,當地的環境、政策等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中國人現在都捆在一塊兒,也達不到那麼大的競爭力。所以,我建議企業家不要談太多這方面的東西,因為不能解決問題。
做企業,就要實實在在地使消費者喜歡你,願意買你的東西。消費者是企業真正的老闆,但是企業並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企業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猜透消費者的需求。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人在感情上不大喜歡日本人,但是,看上世紀90年代,那麼多的日本企業征服了中國市場。所以,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有沒有希望就看你是不是能夠生產出讓外國人喜歡的好東西。
談到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現狀,可能很多人比我更有感觸,因為我畢竟不是做企業的。而且我聽了好多企業家的觀點,我的想法跟他們不太一樣。打個比方,不一定恰當:假如一個人坐牢了,沒有自由,但是,他知道有人在設法營救他,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他隨時可能被救出去。另外一個人,他在外面,有自由,但是,他知道有人一直在追捕自己,自己隨時可能被逮進去。你說哪一個人心情更好?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很類似於坐牢的那個人,現在則很類似在外邊有自由的這個人。
現在,我們的財富更多了,跟原來的不可比,但是,心情和預期卻很不一樣。這就是我想描述的現狀。當然,也許我說的不一定準確,不過我真的有這種感覺。
上世紀80年代時,大家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期待。比如,我現在做的生意是違法的,但我相信未來會是合法的。而現在的情況是,雖然人們正在做的生意都是合法的,但是可能擔心它隨時會變成非法的。
西方200多年前就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仍然沒有解決,這就是民眾財產的安全和自由,我覺得非常可悲。因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不應該還在討論這樣一些問題。
那麼,未來怎麼辦?我在2011年年初時講,這幾年中國的國家氣質發生了變化,需要一次提氣的機會。
2011年年底,很多人邀請要我報告一下經濟形勢。我不研究經濟形勢,不太關心3年以內的事情。這是一個認識上的偏差,人們真的好像把希望都寄託在宏觀的或者寬鬆的貨幣政策上,認為有了那些政策就又有希望了,這是完全錯誤的。
真正的希望是什麼?看看我們國家在1992年發生的變化,就是一種氣,就是給人們自由,只要你做的事情合法,只要你能夠為社會、為老百姓創造價值,就是光榮的。所以,當年出現那麼多的人,包括原來甚至沒做過企業的人,突然之間去做企業了,後來還做得不錯。而現在,好多一直做企業的人,卻發現慢慢不太會做企業了。
要創造積極的市場環境,政府得有行動,20年前就是有行動的。現在什麼行動可以令大家鼓起勇氣?如果政府真正下決心,把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國有企業的股份大幅度轉讓給老百姓,我覺得人們馬上就有信心了,因為這使得中國的每一個老百姓都看到了方向。現在,人們不知道該往哪兒走,甚至擔心得往回走,這樣怎麼可能有信心呢?
最近,有關領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重要的是要行動。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大家是耳朵豎起來想聽政府講什麼的話,那麼,現在的情況好像是政府講了以後,大家覺得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印象。這是因為事情是需要用行動來做的,只講話,沒行動,最後講的那些話是起不到作用的。
當然,民營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非常重要。作為真正的企業家,提高企業素質很簡單,就是始終盯著一點使消費者高興,使消費者更幸福,給消費者創造價值。
企業賺錢有兩種邏輯,一種是市場邏輯,即你只有給別人創造價值才能賺錢;另一種是強盜邏輯,即你不需要給別人創造價值,只要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就賺錢了。坦率地講,中國企業仍然有一部分是靠強盜邏輯來賺錢,表現最明顯的是壟斷型的國有企業。人們現在特別擔心民營企業也會染上這個壞毛病,有些民營企業不是靠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而賺錢,而是通過跟政府搞好關係而賺錢,甚至是跟國有企業勾結,通過損害其他競爭者和消費者來賺錢,這一點非常危險。
中國的民營企業一直是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生存和壯大的,市場競爭力是立身之本,發展之源。因此要繼續努力,尤其要防止自身既得利益化而「自廢武功」。因為政府有很多資源,如果給民營企業一些誘惑,他們因此不肯真正地求上進,那是非常可悲的。當然,民營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非常重要。作為真正的企業家,提高企業素質很簡單,就是始終盯著一點使消費者高興,使消費者更幸福,給消費者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