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禮不知「羞」 實為進獻之意
在我國古代,「羞」不是「害羞」「羞恥」「難為情」之意,它是「進獻」的意思,即給鬼神以及王公貴族送禮稱為「羞」。所以我說,「古人送禮不知羞」。
《說文解字》曰:「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這點,我們從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中更能看得明白,「羞」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左邊是一隻羊,右邊是一隻手,意思是人用手拿著羊去進獻食物。小篆把甲骨文金文線條化了,字也變成了上下結構,可還能看出「羞」的「會意」之意。到了楷書階段,「羊」下的「又(手)」訛變成了「醜」,「羞」字用手持羊的「會意」之形就蕩然無存了。但「羞」仍是「進獻」之意。《左傳》:「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周禮·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與其薦羞。」《周禮·籩人》:「共其籩薦羞之實。」註:「薦羞皆進也。」這裡的「羞」都是「進獻」的意思。由於「羞」是「進獻」美味佳餚的意思,所以古時候「羞」也可直接代表美味佳餚。李白《行路難》:「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這裡的「羞」就是玉盤盛的美味佳餚。
也許是「羞」字有個「醜」的緣故,不知何時人們把「進獻」禮物當作了「醜」,感到了「羞」,於是給「羞」賦予了新意,讓「羞」又有了「羞恥」之感。《禮記·緇人》:「惟口啟羞。」《左傳·襄公十八年》:「無作神羞。」漢·李陵《答蘇武書》:「殺身無益,適足增羞。」這裡的「羞」就不是「進獻」之意,而是「羞恥」的意思了。
既然「羞」有了「羞恥」「難為情」之意,那總得有一個重新代表美味佳餚的字為我所用吧,於是人們又在「羞」字上加了個「食」字旁,這便有了專門代表「美味佳餚」的「饈」字了。從此「羞」字就與「美味」「進獻」徹底決裂,擺脫了關係,專門表示「羞愧」「羞恥」之意了。
来源:廣州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