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以來地方社會由地方精英-鄉紳們控制,奉行儒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例如,廣東原來地方豪強社會,隨著宋以來移民擴散,被鄉紳社會代替。
中國社會高層機構變化很多,王朝更迭率高,但是地方社會是連續發展的。到了明清時期,各地士紳組成地方精英管理地方社會,把社會儒家化。地方精英在地方起領導作用,地方精英文化素質和藝術品位很高,明清以來很多城市鄉鎮建築精緻漂亮。
英美學者認為地方自治社會與英美地方很接近,地方紳士熱心慈善和公共活動,容易發展出民主社會。有的學者認為中國革命是反鄉紳,反傳統,反軍閥,不利於民主形成。
在清末和北洋時代,現代學校、現代警察和消防等機構逐步在基層建立。從民國南京政府時期,現代政府和政黨力量逐步向基層社會滲透加速。
中國地方社會治理,由四層構成:
一、家族祠堂,協調家族關係。
二、大眾信仰的多種多樣的神廟,例如關帝廟,媽祖廟,其特點是巫術工具性,交易性和世俗性。各個神廟是協調各種社會關係場所,有嚴格的鄉規民約。
協調宗族之間關係;負責水利、防火和社會治安。負責商業行業管理,例如唐明皇是戲曲之神,媽祖是海洋之神。廟會進行地方政治展示的活動,例如順德菩薩行活動,核心是地方紳士,把本地人與新來的人分得很清楚。
中國歷史上沒有歐洲宗教機構核心作用,佛寺不是地方上活動中心。在日本,佛寺在地方上作用很大,在明治維新前,日本成人識字率有42%,主要是寺廟的普及文化作用。
這兩層是地方鄉紳領導的社會。
三、地方政府,是中央派出機構,靠法律,警察和軍隊管理地方事務,這是正式暴力機構。
四、還有一個非正規的社會關係,非法的暴力機構,也就是洪門之類的地下社會。
在商埠和經濟發達地區,商人們是精英;地方治理由政府,商會和地下社會組成,這種結構應該不是現代化阻礙,在20-30年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出口導向外向形經濟。這個結構與英國進入現代化結構很接近。
中央和地方關係是很重要的,通過科舉考試和儒家文化,中央和地方精英緊密結合,18世紀,清朝把很多公共事務交給地方精英。
清末叛亂,也是中央和地方精英未能把外來人口融入正常軌道造成,太平天國起因是來自廣東客家人與廣西當地人的衝突。辛亥革命,一大因素是地方立憲派與中央矛盾,與革命者聯合改朝換代。
清朝從建立武器工業洋務運動開始到清末新政,逐步建立起現代軍隊、新式外交司法等新政府職能、現代教育、武器工業、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企業和金融體系。北洋政府期間是軍閥派系控制,政黨自由,期間現代教育發展迅速,市場相對自由,新興資產階級銀行家通過公債對北洋政府有很大發言權。到國民黨時代,政府逐步下沉,精英進入地方政府,建立四大銀行,大企業重新收回國有。追求現代化過程中,中國逐漸形成現代政黨及其軍隊、政府、現代金融、基礎設施和大工業企業比較強大的社會。中國地方治理趨勢是地方變弱,政府變強和逐步下沉,這也是世界趨勢。現代政府是競爭性政府,面對國際競爭,提供全民公共福利。
1949年對地方建立了直接管理體制,對原有社會進行了摧毀,祠堂寺廟是當時舊地方社會治理重要部分,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很大程度上被摧毀。
(摘自:「明清以來地方自治與民主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