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中醫學是以人為本、以社會學為本,處處都有「道」的內涵,美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醫學是醫道之學,西醫學是醫技之學,醫道之學是人學,醫技之學是科學,西方醫學發展到現在,也向「醫道」發展,而「醫道」是中國特有的「儒學」、「道學」、「醫學」三合為一的結合體,是中醫學的靈魂。
1.道與醫道
「道」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概念,幾乎涉及到各行各業,正如《管子》所云:「道在天地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黃帝內經》是最早提出並全面闡述「醫道」的,朱丹溪謂:「《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那麼「醫道」的基本內涵到底是什麼?《素問.著至教》曰:「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在這裡已經較為明確醫道的內容,它並非是一般的方技,而是明陰陽之理,精陰陽之性,通天文,察地理,知人事。
2.醫道之美
醫道是一個高層次的綜合概念,因而醫道也是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的,而且醫道之美是一種深層次的美,是需要用心去體驗,去審視,去挖掘。
醫道是一種藝術
中醫堅持以人為根本,以社會學為基礎,是完善人的藝術。中醫深刻的人文關懷、平衡和諧的思想、個性化的診療措施,無不閃現著藝術的光輝。所以古人也讚嘆曰:「醫誠藝也」(《沈括良方》)。當我們在閱覽歷代大家的高超技術時,深切地感覺到是他們診療行為的藝術化,或為藝術化的診療活動,無論人發、膚的顏色,喜、怒的表情,還是人說話的聲音,坐、臥的姿勢,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表現出你正氣的強弱以及氣機升降出入的狀況,任何的異常變化都逃不過一個高明中醫的眼睛,正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
醫道是一種觀念
中國人對「意」非常重視,甚至提出了「醫者意也」的命題,中醫學講的「意」往往是通過「像」來表述的。中醫之道從來都沒有明確地說心是什麼,而是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君主,為火」,表明它的尊嚴與熱情已成為主宰生命體的必備條件;言肺為「相輔之官,治節出焉」,「肺為華蓋,為金」,表明它的遮蔽與節束已成為生命器官調和運動的重要條件。中醫強調運動過程與狀態變化,體現出一種觀念。因為有其道,必生其物,有其物,必有其像,有其像,必有其理。相比之下,西醫學對「心」、「肺」等臟器的描述則要具體而精確得多。「醫道」的這個觀念是實踐的總結、思想的結果、思維的結晶,是一種哲學層次的,「形而上」的「道」的層次,如仁愛、中庸、和諧、平衡等等。
醫道是一種功夫
《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了被醫聖張仲景稱讚的「望齊候之色」的病例,不但體現了扁鵲防患於未然的醫學理念,而且也展現了扁鵲望診的真功夫。《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了神醫華佗切脈診死胎的功夫也頗為了不得,其精確度絕不亞於現今的B超。
醫道是一種境界
醫道與醫技不一樣,醫技是一種醫療技術,醫道是「日月經天」、「萬物同構」、「天地人合一」的一種宇宙觀。這說明中醫學看問題是全面的。所以醫道是一種境界,一種縱橫古今的大寫意,是一種博大無邊的宇宙觀,是天、地、人間普遍的道理,不是一般的治病技術。醫道高於技術,但又需高超技術的支撐,醫之道,無形之理也;醫之技,可操之術也;醫之藥,有形之物也。可操之術不精,有形之物不明,則無形之理安寄?中醫治療學的最高境界是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效若桴鼓。
總之,醫道的本體是人學,其精神方式是美學,其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原生態表現形式是《內經》。要悟出中國醫道之美,還真需要經歷王國維所描述的三個境界:「望斷天涯路」,苦苦尋覓,深刻領悟;「衣帶漸寬終不悔」,堅質特色,不為利誘;「驀然回首」,領略中醫美境,體味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