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朱雀)、麒麟、龜(玄武)一起並稱「四瑞獸」。
2012年是黃曆的壬辰年,龍與十二地支配屬「辰」, 而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也就是上午七時至九時,又稱「龍時」。所以2012年也叫龍年。
龍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朱雀)、麒麟、龜(玄武)一起並稱「四瑞獸」。龍,神奇而偉大。它將各種動物的形象聚於一身,另外還具備獸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靈性。《說文》中描述著: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自古龍鳳連稱。龍為雨,鳳即風。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見到的動物,但人們對它卻是又敬又怕又愛,龍的地位之高讓任何動物也無法與之比較。在中華民族人們心中,它是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神物,所以自古以來帝王自稱真龍天子。老百姓們卻不喜歡代表皇權的龍,他們喜歡另一種龍。這種龍沒有皇權的威嚴,它是一種吉祥的神物,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在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喜歡舞龍燈,跳龍的舞蹈。端午節時,舉行龍舟比賽。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跟龍有關的故事,其中「畫龍點睛」、「葉公好龍」、「鯉魚跳龍門」等。漢語中有關龍的成語數不勝數,比如:龍馬精神、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飛鳳舞、生龍活虎、等等。
由於龍的與眾不同而產生許多關於它的傳說,這些傳說經過民間的加工和文人的潤色後,龍就更加令人神往了,人們敬龍、愛龍的心理升華為一種崇拜。也許,這也是龍成為生肖的文化因素。龍的傳說和寓言故事吸引了許多人,然而,在中華生肖神話故事中的那條龍和人們心中龍的威風形象實在是南轅北轍。
據說,遠古時代的龍是沒有角的,那時的龍在地上生活。它憑著自己身強體壯、能飛、善游、想當屬相,也想當獸王,取代虎的地位。於是,人間產生了龍虎鬥,結果是難分難解。最後,玉帝覺得它們鬥得太不像話,下旨叫它們來天宮評理。臨行時,龍想到自己雖然高大,卻不及老虎威風,怕玉帝小看自己,當不上獸王也排不上屬相。
這時,龍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雞有一對漂亮的角,不防借來戴上,這一定會給龍大哥添幾分威風。」龍聽大喜,便同蜈蚣來找公雞借角。公雞聽說龍要借它的角,說什麼都不願意,龍一見急了,對天發誓道:「如果我不還你的角,回陸地就死。」蜈蚣也在一帝擔任保道:「如果龍大哥不還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公雞見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給了龍。龍和虎到了天宮,玉帝見龍和虎都十分威風,便下令龍虎都作獸王,虎為陸地百獸之王,龍為水族之王。龍和虎也都封為屬相。
於是,龍和虎皆大歡喜,告辭玉帝回到凡間。回來後,龍心裏想,如果把角還給公雞,水族們見我這麼醜能服我管呢?於是決定不還公雞的角,一頭紮進水中,現也不上陸地了。公雞見龍不還角,氣得滿臉通紅,遷怒於蜈蚣,蜈蚣嚇得從此鑽進石縫中。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公雞的臉總是紅的、蜈蚣也難得爬出地面,公雞見到蜈蚣總是一口一個吃掉,並且總是在喊:「龍哥哥,還我的角!」而龍呢,再也沒有到陸地上來了。
看到這個故事,您是否和我對龍一貫的威嚴形象有些質疑?不過,故事歸故事,龍依然和人們的生活緊密連接著。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龍移》詩中寫道:「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清泉百丈化為土,魚鱉枯死吁可悲。」龍主萬物之生存,龍又是懲惡揚善的象徵。龍的形象還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鬚菜、龍虎鬥、龍井茶、龍鬚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麵食,這天做的麵條叫「龍鬚面」,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並繞水缸一週,名為引龍回。這些都屬於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龍,對於咱們來說意義非同一般。可以說,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是古老中國的圖騰。龍,已經烙印在我們的身體上;也已經融於我們的血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