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為NASA所提供的美國空軍X-37B(又稱軌道測試飛行器OTV-1)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示意圖。X-37B為美國列為機密的太空飛行戰機,於2010年4月22日發射升空繞地運行,同年12月3日返回地面。測試內容列為機密未曾公開,專家指出,該太空機可監控甚至摧毀具有敵意的軌道衛星。(AFP)
【看中國記者萬厚德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週四宣布了新的戰略架構,會上表示,未來戰略將朝向亞太發展,軍備上則將在未來十年內裁減以陸軍為主的4,500億美金國防預算,但是仍將維持海空軍的優勢發展。分析認為,新的戰略架構主要是確保美國得以立足於東南亞龐大內需市場,並通過馬六甲海峽取得環印度洋經貿體系的整體經濟利益。
同時,針對北韓局勢的發展,取得南韓與日本對美的軍事信賴,以降低中國與俄羅斯的干預。而新的戰略架構,分析認為,對於尚未完成布局前的中國新接班梯隊大有先聲奪人之勢,也將迫使臺灣在美中之間做出表態。
新戰略架構 歐巴馬為選舉造勢
軍事觀察家指出,在小布希時代所啟動的反恐戰爭是因應911事件而生,這其中也還夾雜者能源爭奪的議題,但整體上並未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框架。在混亂決策下倉卒出兵的結果與不當的處理前伊拉克軍政體系等一連串的錯誤下,重蹈越戰泥淖,不但造成美國際威望的大幅滑落,還導致本土財政疲軟,致使美國無法因應這波金融危機,陷入不算短的經濟黑暗期,至到今日仍在掙扎中。
因經濟問題解決遲緩而大選或將失利的歐巴馬,除了力排眾議自伊拉克撤軍外,也不得不將刪減預算的棘手問題動到國防這塊禁區。十年4,500億美金的預算刪減,對於每年6,500億美金的美國國防預算而言,並不太過,但所省下的每年450億美金,卻可為歐巴馬的社會福利,如全民健保,帶來不小的挹注,也相對拉抬了他的競選聲勢。
至於刪減的對象,則為陸軍,而這也吻合了五角大樓自911以來所著重的精準打擊發展趨勢。諸如高爆雷射導引武器、無人偵測與攻擊機、30分鐘內可發動精準攻擊的遠程武力投送機制等等。歐巴馬在發布會上強調,「戰爭的風雲正在過去,美國需要重振它的經濟力量」,大規模的地面戰爭不再是美國所願,精準打擊的威力已足以取代大規模動員的效益。
說穿了,一年450億美金只是裁軍的編裝費用,而實質上高科技武器的投資發展,卻仍是持續進行,最新引人注目的焦點,不再是F-35的發展,而是代號X-37B的無人太空戰機,它可輕易的監控與摧毀太空中任一具有敵意的人造衛星。
換言之,歐巴馬的新戰略目的之一,就是如他所言的將國防規模、結構以及預算建構在一個整體的戰略架構上。而這個戰略架構則包含了上述的社會政策、未來軍事指導方針,以及後續所提到的經濟外交發展策略。
人力與資源優勢 美擴張亞太關鍵
在歐巴馬的外交政策上,「對話與和解」一直是他的中心思想,而經濟持續的擴張與強勢的美元發展,則確保了美國不容挑戰的強大地位。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將使得歐洲十年內的經濟一蹶不振,老年化的人口分布,也讓歐洲的消費市場低迷;中南美洲的反美氣氛濃厚,所得分配差距過大,消費能力不佳,債務問題也成隱憂;放眼望去,唯有亞非兩洲,將會是未來勞動力獲得與消費市場切入的最佳對象,而其中尤以東南亞、環印度洋為最。
就以印度尼西亞而言,年齡14歲以下的比例佔27%,中國則為16.6%;60歲以上的老人比例則僅有8.8%,中國則達到13.3%,且迅速增加中。同時,印度尼西亞識字率普遍,天然資源豐富;在經濟上,印度尼西亞股市的市值僅佔GDP的50%,相較新加坡的293%與馬來西亞的156%,印度尼西亞更具有優厚的發展潛勢。至於其它國家,如崛起中的越南,民主政治漸露曙光的緬甸等,都具有相都優勢的人口結構與豐富的資源;而人員素質最佳的泰國,則早已成為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車輛與科技等產品量產重鎮,從此次水災造成全球車市與信息產業的震撼即可看出其重要性。
整體而言,東協的具體架構,已具足了龐大的經濟規模,無論消費能力、勞動人口、產業結構,以及大部分國家完整的民主架構,都形成了足以在未來與歐盟、中國、中南美洲聯盟等抗衡的經濟體,再加上美國所倡議的TPP環太平洋經貿架構,更將無法撼動其世界地位。
不過美國的亞太經濟戰略不僅著重於東南亞,更重要的,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出具有龐大經貿市場的環印度洋區域,併進入非洲東海岸。
馬六甲海峽區域一直在美軍的掌控中,先戰略架構並未改變此一既有狀態。美軍前太平洋司令烏伊拉德在中國經濟擴增高峰期,甚至「威脅」到美國亞太地位時仍氣定神閑的表示,「我們仍看管著南中國海、東中國海、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等往來頻繁的海上通道。」其所表達的,也就是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完整性,以及通往印度洋經貿區的利益保障。
隨著以中國及印度為首的新興市場持續的發展,印度洋已經囊括全球50%以上的貿易量,而全球70%以上的能源交通運輸也位於印度洋的航線上。印度洋周邊的主要區域則包括了澳洲、東協、印度、中東與非洲。北邊的印度人口達10億人之多,西邊非洲則有9億人口,東邊東協為7億人口,中東地區石油蘊含量則佔全球三分之二。而根據美國中情局數據顯示,未來全球最年輕的勞動人口將集中在環印度洋區域,其中又以印度最具優勢,由於英語的普及,以及與美國12小時的時差,使得兩地在知識經濟,如設計、軟體、客服等的發展銜接上近乎完美。也就是說,無論是戰略位置、市場規模、原料商品還是人口優勢,全都集中在此一區域。
歷經伊阿戰爭、金融風暴後近乎衰蔽的美國經濟,豈會輕易放棄此一擴張的機會?也因此,在外交經貿的政策上,印度洋已位居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地位,其重要性遠超過東亞,歐巴馬所稱「美軍將加強在亞太的力量」,其真正目的並非中國,而是印度洋。東亞島鏈與東南亞在戰略價值上,則為確保通道暢旺與境外營運的重要中繼站,可以說是,「立足東亞,放眼印度洋,確保中東,進軍非洲」。
取得亞太話語權 兩岸關係或將質變
分析指出,歐巴馬所提的新戰略架構並非指向中國,因為美國在國防軍備上,全球無人能出其右。外交經營上,美國雖曾經停滯過,但憑藉過去在亞太深厚的根基,再加上北京當局所犯下「躁進」的錯誤,讓東協各國可說是主動張開雙臂歡迎美國重返亞太,對美而言只是順勢而為。分析認為,新戰略架構的提出或許是因為如此而並未提及中國,但想要立足東亞,美中的競合關係,攸關成敗。北京的東亞政策在美國重返亞太之際,已因內部的不同調而亂了陣腳,歐巴馬先發制人的提出新戰略計畫,也無非是在北京當局新接班梯隊尚未完成前,先一步取得話語權的優勢,迫使未來的中國領導階層接受既成的事實與其合作,這是提出動機的關鍵所在。分析進一步指出,此一戰略計畫的提出,也將直接讓兩岸關係起到讓人關注的變化。
分析指出,在美中關係上,臺灣永遠是美國的一顆活棋,美國務院在統獨之爭與維持現狀的三個路線上,始終是「運用巧妙」。獨立將使得美臺為國與國的關係,降低美國在臺利益;統一絕對損及美日亞太安全防線與利益;維持現狀並利用統獨左右兩岸,才能將其利益最大化。不管是島內抑或兩岸,均受到此一策略運用的制衡。此番戰略計畫自也不在話下。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去年11月12日的一場正式演說中就形容臺灣是「一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這也是歐巴馬政府宣示要重返亞洲以來,首次在公開演說中提到臺灣在安全問題上的角色。對於華府近一兩年出現的「放棄臺灣」聲浪,或修改六項保證的主張,希拉里的說法格外有其意義,顯示美方並沒有在構筑新安全防線上將臺灣排除在外。而開放美臺落地簽證,更是某種程度的示好。
另一個微觀案例,則發生在與新戰略架構最為密切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在其亞太防衛論壇2012年年曆上,破天荒的首度刊載了臺灣陸、海軍照片,並標注為臺灣戰士們「Taiwanese Soldiers」,突顯青天白日國徽,視臺灣為盟軍意味極為明顯。這份年曆過去除美軍畫面外,同時也採用日、韓、加拿大等盟軍的畫面,登上年曆只有盟軍部隊,從未使用過中國解放軍照片。今年是比照盟邦軍隊,首度採用臺軍的畫面,顯示臺美軍方交流的政治管制正逐漸減緩。據臺北方面消息指出,美駐台辦事處(AIT)官員,在送交此年曆時,還特別提醒臺方官員「內有好東西」,建議官員好好欣賞,政治意味濃厚。
臺國民黨當局的親中路線,在伊阿戰爭膠著狀態下固然獲得美國白宮的默許,但在當下的局勢發展,卻已經造成美國第一島鏈的鬆動危機,並引發美國對於臺灣政治發展上的警惕。這從近四年的臺軍軍購案,在美國的疑慮下總是無法獲得高科技軍事裝備可一窺。深入的看,美國對臺所釋出的許多訊息,究其實,同樣是在迫使臺灣在美中關係上表態,台大選後,此一壓力將逐步變大。整體來說,美國絕不會坐視臺灣統派的高調發展,當兩岸辜汪會談達到高峰時,踩剎車的,還是美國。
因應朝鮮變局 為韓日注入信心
至於東北亞的局勢發展,中國無論是六方會談,抑或金家接班,皆突顯了左右朝鮮的政治實力,雖說韓日均為美太平洋忠實夥伴,但在朝鮮局勢的劇烈變遷下,還是不得不朝中自保。這個月10日,韓國總統李明博前往中國拜訪北京高層,而其中的兩項主題,就是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以及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雖說多方交涉以謀最大利益,但顯然的,美國東北亞的軍事與政治實力,還是遭到了該區域國家一定程度的質疑。而新的戰略架構,就如同美國順勢介入東南亞問題,或將部分抵銷中俄對東北亞問題的影響,而給予韓日一定程度的信心。
歐巴馬的新戰略架構在機制上說穿了,了無新意!因為一切的發展都早已安排妥當,無論是靈活精準的打擊戰術、抑陸軍重海空的國防架構、立足東亞開發印度洋的貿易政策、兩岸關係發展策略等等。不過經過了這番重新包裝與架構釐清,一方面將得藉此開源節流實踐其重要社會政策,挽救其危殆的競選頹勢;另一方面則透過清晰的架構再次重申其於亞太地位的不可動搖性,進而後發先至的取得了亞太問題的話語權。至於國際上所引發的漣漪效應,就隨著不同的解讀而有不同的效果了,但如果硬要套上與中國抗衡的帽子,那就落入了美中敵對的思想窠臼,模糊了美國整個戰略架構上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