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刊談道德 中南海意識形態強硬化


昨天(1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黨刊《求是》雜誌刊發署名「秋石」的文章稱,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而非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

  「秋石」本是一味中藥,又名為「人中白」。因與「求是」諧音,被《求是》編輯部用於集體筆名。近年來,《求是》雜誌多次以該筆名刊發寫作組文章,話題多為抵制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和強調意識形態管制等,被認為是近一階段中南海意識形態強硬化的風向標。

《求是》該文稱,目前,中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複雜情況。總的來說,中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文章認為,目前中國社會道德問題僅表現在「一些時段、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群。」

首先,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範(法律、行政和道德等)衝突的時期,舊規範往往失範,新規範尚待建立。其次,是現有道德嚴重失範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文章也承認,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並說,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

文章探討了「體制不完善」導致道德敗壞的機制。例如,一些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雖然表現為官員的敗德,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錢權交易多發頻發,而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卻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而仇官仇富現象,雖然表現為社會成員的非理性心態,但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心態失衡甚至扭曲。

文章強調,目前中國社會輿論對道德失範現象有「放大效應」。作者說,一例敗德的突發事件,會引起一些「小報小刊」和「網路媒體」的「亢奮、躁動以及持續、深度」的「追蹤報導」,道德「滑坡」的輿論也隨之「鋪天蓋地」般傳播開去。

對這一說法,批評者認為,以此文章邏輯,似乎是在論證官方新聞管制和輿論粉飾的必要性。

原題目:中共黨刊《求是》雜誌談道德



来源:法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