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感受到全流通的痛。
進入了全流通時代的A股雖然連續數年雄踞全球融資之冠,但是,數以萬億計的融資除了造就了千百個億萬巨富之外,非但沒有給投資者帶來任何利益,反而造成了絕大多數股民的嚴重虧損。這對於當初推出股改時所說的全流通所體現的股東利益一致性,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不過,筆者認為,這裡面有兩個地方需要提出來商榷。
其一,A股如此「當驚世界殊」的劫貧造富,其原因究竟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成果被篡奪」,還是作為股改成果的全流通體制本身存在著致命的缺陷?
其二,A股究竟是現在才「變成圈錢市」,還是「圈錢市」的本質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這兩個問題,歸結到一起,其實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股改是不是需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提出這個問題的意思,並不是全盤否定股改,而是一種痛定思痛的反思。無可否認,股權分置的弊端有目共睹,作為題中應有之義的改革,不僅是非常需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正如筆者此前所多次指出的那樣,「全流通並不是窮人的經濟學」。在筆者看來,僅僅以解決非流通股的流通問題為目標的股改,之所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在根本上維護投資者利益之目的,不僅是因為它所提出的對價原則並沒有也不可能充分體現利益公平的基本原則,更重要的還在於,這一改革沒有也不可能涉及到A股「重融資輕回報」這個根本弊端。由於原有的利益機制沒有改變,A股一旦在不設防的狀態下進入所謂的全流通,勢必給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
其實,即使從「十送三」的對價原則也不難看出,股改的目的主要只是為了讓大股東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利益巨大的流通受限股流通權。
而在「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定位絲毫沒有改變的市場條件下,作為股權分置條件下的溢價機制所形成的這條利益鴻溝,不僅被股改後重新啟動的IPO發行定價制度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而且,由於大小非限售股解禁的失控,權貴勾結下的圈錢套現並沒有像當初有些人曾幻想的那樣自動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以發起人和法人股流通受限的形式啟動的所謂全流通IPO,實際上是以犧牲利益公平為代價的,也是以保留不符合全流通要求的股權結構、不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以及不公平的市場利益分配機制為前提的。發行方式的重審核輕監管,使行政監管對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維護走向它的反面,變成了對發行申報過程中的造假、不誠信信息披露的變相鼓勵。而保薦人制度,按其初衷本應是根據法律規定為公司申請上市承擔推薦責任,並為上市公司上市後一段時間的信息披露行為向投資者承擔擔保責任,事實上憑空讓A股多了一個「食利」的新型特權階層。
「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體制不變,全流通不僅不會給市場帶來人們所期待的和諧和穩定,相反,由於利益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利益不公平的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市場的動盪不會停息。
事實上,新股發行人及其關聯交易者不僅可以更為瘋狂地追求更高的發行溢價,而且還可以對市場大多數人的死活更不屑一顧,不顧一切地去追逐自己既得利益的套現。形同瘋狂的圈錢尋租和減持套現的同時並舉,對市場的衝擊和影響絕不僅止於當前的股價,而是包括了市場估值體繫在內的整體利益機制的墮落。這對於A股的廣大投資者來說,是痛徹骨髓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