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鬥蟋蟀是中國民間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而且還是一項頗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因為除中國或華人聚集的地區外,尚未聽說其他民族亦如此酷好此戲。小小蟋蟀,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從古至今,自宮廷到民間,喜好此戲者大有人在,以致歷史上竟出了幾個有名的「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蟋蟀相公」;至於民間的「蟋蟀迷」們,就更難以計數了。
鬥蟋蟀究竟始於何時,已難確考。那麼人們是怎樣發現蟋蟀善鬥並使之成為一種歷久不衰的民間遊戲呢?可以設想有如下幾種可能:一是有人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看到自然界的雄性蟋蟀在交配期間,為爭奪配偶而展開搏鬥,於是受到啟發,好奇心驅使他們捉來雄蟋蟀,雙雙放到一起,因其它們格鬥廝殺。二是宮女們或民間小兒在捕捉蟋蟀,放在籠中畜養以解悶的過程中,發現兩隻蟋蟀放在同一隻籠中,就會出現時如仇敵般的爭鬥,於是開始有意識地引逗,從中取樂。比較而言,後一種可能更大。因為自然界的野生蟋蟀交配均是在晚上,人們可以聽到雄蟲招引雌蟲時的鳴叫聲,卻不易發現兩雄爭風而搏鬥的場面;況且這種場面一般不會出現。這兩種可能的共同點都是先由無意間的發現導向有意識的馴養,並逐步發展為規模較大的鬥蟋蟀活動。也不排除第三種可能,即鬥蟋蟀是在鬥雞、斗鵪鶉啟發下的友意識發現。既然皇帝酷好鬥雞,達官貴人趨之若鶩,又有因鬥雞而得寵者,一定會勾起某些「有心人」的嗜利之欲,他們便在其他禽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蟋蟀的斗性最強,其場面之吸引人,一點兒也不亞於鬥雞,於是將蟋蟀精心畜養起來,或作貢品以邀寵,或留作自己閑時玩賞。此舉逐漸傳佈開來,鬥蟋蟀遂發展為一項人人喜愛的民間遊戲,並且一直保存至今。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玩鬥蟋蟀從發現至普及,其間並沒有需要太長的時間。其原因首先在於遊戲本身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另外玩鬥蟋蟀十分簡便易行,起碼與鬥雞相比要簡易的多了;既無需多大的財資,又不甚勞神費力,只要從野地裡捉來,稍加調養,便可擺開戰場,決一雌雄。斗蟋活動的發展普及,還有一個刺激性因素,即賭博。唐代賭風極盛,鬥雞、走馬均可賭以金錢;民間婦妾小兒甚至以蟬鳴的時間長短比賽輸贏。鬥蟋蟀最初只是一種純娛樂性的遊戲,並沒有用於賭博。但很快人們發現用鬥蟋蟀進行賭博更方便,同時也更具刺激性。至於一般百姓,玩蟋蟀主要是為了取樂,即使賭之以錢,也無非是給斗蟋之戲添加一些「催化劑」,使之變得更有吸引力而已。由於金錢因素的加入,鬥蟋蟀活動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發展,至宋代就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