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是一種非均衡的模式
「建設文化強國」的口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官方媒體的通欄大標題中和政府官員們的講話稿裡。尤其是今年十月,中國的執政黨還專門召開了一次中央全會來討論文化發展戰略問題。這充分反映了在中國的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之後,中國政府深切感受到自己在國際上的文化弱國地位,急切地希望通過文化提升來增強自己在世界舞臺的軟實力。
在過去三十年裡,中國在經濟上大膽地引進市場機制,藉助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充分地利用了自己在勞動成本低廉方面的相對優勢,及時地把握了進入全球勞動市場分工的歷史機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中國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一種非均衡的模式,這種非均衡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經濟結構內部的失衡,更多地還表現在經濟與文化、道德和政治發展之間的失衡。
這種失衡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都招致了顯著的負面效果。在國際上,雖然經濟得以增長,但是中國仍然在繼續延續數百年以來在文化層面的「寄生」狀況。一個具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無論是從包括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等在內的廣義文化上,還是從文學藝術等狹義文化上看,中國沒有能夠向世界文明貢獻任何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財富,也不具備與世界強國抗衡的軟實力。
在國內,中國社會正遭遇到空前的道德文化的空白。三十多年市場化的進程瓦解了自共產黨執政以來從蘇聯引進的那一套列寧主義的價值體系。共產黨既有的官方意識形態完全喪失瞭解釋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現實的理論力量。在中國民眾的眼中,它早已經成為一種荒誕無稽的宗教狂言,成為執政黨用來自欺欺人的笑料。
文化和道德遭遇雙重的挫折
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遭遇到雙重的挫折。首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為了使自己的以「專政」為核心的統治合理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進行了系統性的摧毀,這些破壞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了頂峰。共產黨狂妄地以為可以用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取代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社會作用,但是沒有料想到,他們雖然成功地摧毀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但是他們自己的宗教式的意識形態隨後也很快地被中國人民所拋棄。
同時,在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和傳統的穩定社會中成型併發展的傳統中國文化,自己本身沒有能夠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充實,還日益淪落為統治者的工具。不僅沒有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日益喪失解釋現實社會現象的能力。因此不僅在外來文化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就是在國民心中也失去了民族文化應該起到的凝聚作用。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輕易地將那些被西方主流社會視為糟粕的列寧主義的邪說引進中國,並將其奉為主導的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客觀地說,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競爭中沒有表現出優勢,並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責任。但是毫無疑問,共產黨是摧毀中國文化和道德的最為邪惡的力量,是那根「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沒有了文化內涵,失去了道德基礎,中國成為一個完全依靠武力來維繫秩序的社會。中國人成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的卑鄙者的代名詞。雖然這對於暫時減緩共產黨維繫政權的壓力起到了些許的作用,但是隨後帶來的社會全面崩潰則是共產黨所始料不及的。
文化發展與中共統治勢同水火
眾所周知,維持統治社會的政治特權已經成為共產黨的唯一目標。但是,如果社會崩潰了,失去統治的目標,這一特權也就失去了意義。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以列寧主義為內核的主流意識形態,在以民主自由為內核的人類主流價值觀面前節節敗退,正在從另一個方面威脅中國共產黨試圖永久壟斷政治權力的企圖。
正是在這一社會治理的危機中,中國共產黨開始重提文化道德的建設。但是,由共產黨來提倡文化道德建設,尤其是重提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這本身就具有語義上的內在矛盾。因為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傳統文化和社會道德的反義詞。更確切地說,摧毀傳統文化和道德是共產黨存在的唯一理由。
文化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是社會成員在思想上的自由競爭,沒有這種競爭,絕對不會有文化的發展和昌盛;也不會有屬於廣義文化範疇內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繁榮。至於廣義文化範疇的社會價值觀或者社會道德,最為基本和核心的底線就是誠實。中國是一個沒有自由的社會,是一個沒有自由地堅持誠實的品行的社會,因此,中國不具備真正的文化和道德發展的基本條件。這個條件只有在共產黨離開中國的歷史舞臺之後才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