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臺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智庫董事長,為臺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透過大型船舶的設計方式,可以瞭解全球化的經濟運作。圖為電影《鐵達尼號》畫面。Getty Images
近十多年來國際經濟出現了多次大幅波動或危機,每一次危機當然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但危機這麼大又這麼多,除個別的理由之外,很可能還有一些共同理由,才使危機變成經常會發生。而最可能的共同理由就是經濟的全球化。全球自由化甚至應該是這麼多危機的主要理由。
但自由化不僅在很多方面確有必要,自由化也是幾十年來最重要且深入人心的經濟口號。而經濟危機或不景氣時,有很多國家會想用違反自由化的保護主義來謀求本國的利益,所以全球自由化即使已造成很多波動和危機,卻很少國際領袖和學者敢公開提出反對全球快速自由化的主張。
經濟全球化卻缺乏規範 河水可能衝破堤防造成洪水
全球自由化可能造成更大經濟波動的原理其實並不難理解。移動大水桶時水容易濺出來,移動小杯子則較不會。大海才會有海嘯,小湖則不會有。我們也看到颱風多在大海形成,遇到陸地則遭破壞而減弱甚至消失。一個龐大的動態系統中之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變化幅度可能更大,而需要更大的限制力量才能阻止變化或波動的擴大。所以要設計出系統龐大則波動愈大的動態數學模型並不困難,因為有太多這種實際經驗。
經濟全球化卻缺乏規範和政策能力對應之提升,就像小河流變成大河,卻未加高加大堤防一樣,河水很可能會衝破堤防而造成洪水。學者當然也可能有辦法提出一些因規模擴大而更穩定的動態體系;但至今似乎仍沒有人提出一個廣受認可的模型來說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會讓全球經濟更安定,而這十多年的歷史卻已提供我們好多個波動變大的經驗。
大型船舶的區隔船艙 可提高船隻安全和安定
這種規模大則波動大,因此可能須要用某種方式限制規模的道理,可用大型船隻的例子來想像。體型龐大的輪船裡面,並不是像大水桶般的單一大空間,而是一格一格區分成很多較小的空間。這樣區隔必然會造成一些不方便或降低裝卸的效率,但卻可以提高船隻的安全和安定。區隔船艙的好處之一,是當某個船艙破損時可以只讓那個船艙進水而不波及其他船艙。區隔船艙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提高船隻的穩定性。若船艙不區隔,船隻向右傾斜時可能會有太多物品擺向右邊,而使船隻重心右移很多,而加大船身的傾斜,使船隻更不安定。因此船艙要分成多格,讓物品,特別是液體物品不會往任何一面擺動太多,船隻的重心才不會擺動太大,船隻也就可以較穩定。
大船的例子和經濟全球化有些類似之處。船變大會有規模經濟,全球化使市場變大也有規模經濟。船中的物品容易到處流動充分利用空間且可提高裝卸效率,全球貿易和資金流動自由化也可以互通有無而可提高效率。但大船內部若不區隔,某一部分破了洞就可能使全船進水而沉沒。全球經濟若沒有區隔,某個地區經濟出大問題,也可能波及到其他地區,美國次貸和歐洲國債問題變成全球問題,就是例子。
當船隻遇到風浪而傾斜時,物品忽然全流向一側,可能使重量分配不均無法自動回到平衡甚至翻船。全球產品和資金因為某些變動因素而流動時,若太集中往一個地區或一個方向流動,也可能使某些地方供給太多、某些地方供給不足,而形成更大的波動力量。全球化擴大世界市場也像船隻變大一樣可提高效率,但這種資金和產品忽然流向或流出某地的力量若變得太大,也會讓經濟體系波動時無法自動調整回均衡,甚至翻覆。國際熱錢和投機資金的流竄就是類似的情況。
船是做大之後才發現有必要在內部做區隔,世界經濟卻是本來就有許多區隔的大船。而人們這幾十年來努力把區隔打掉,希望它成為一艘沒有區隔而方便資金及貨品流通,以發揮規模經濟及效率的大船。如今看來完全打掉國際經濟區隔不是很好的做法。特別是國際經濟自由化或消除區隔後,各國和國際組織並未能引進一套可以避免波動或危機擴散的方法,所以全球化就帶來更常發生及更大規模的波動與危機。用大船的經驗來看,在國際間仍無其他妥善方法之前,重新強化國際間的區隔,也就是對貿易和資金往來做適度的規範,以防止太快且太大的流動造成各國內部乃至全球太大的波動,應是值得考慮的方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裡茲和投機家索羅斯都批評國際資金移動及浮動匯率會帶來壞處。Getty Images
國際金融、國際貿易 都不該盲目自由化
這種反自由化的想法,當然很容易被可從自由化獲益的人批評;也很可能被從信仰上而非學理分析上強烈主張自由市場的人士,也就是索羅斯所謂市場基本教義派人士批評。而反對自由化或者走自由化的回頭路都是不太好聽的用語,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敢提出限制自由甚至反對自由化全球化的主張。
四十多年前,浮動匯率制度開始成為顯學時,批評浮動匯率也就是不認為讓市場自由決定匯率會更好的學者,並不容易有發言的空間。我國當時的財經六院士(劉大中、蔣碩傑、費景漢、刁錦寰、鄒至莊、邢慕寰)也建議政府要讓新台幣改採浮動匯率制度。如今國際上有許多經驗指出,浮動匯率並未能像當初的鼓吹者所預期的那樣帶來更安定的經濟,但還是很少人願明白挑戰浮動匯率的主張。美國政府甚至仍經常指責外國干預匯率,也就是表示浮動匯率才是「正當」的政策。
近二十多年國際資金的自由移動,也成為美國和一些國際機構對要求其他國家的標準。我國談判官員在近二十年前也因美國的壓力,承諾要讓國際資金進出自由化。當時梁國樹總裁、王作榮教授和我雖然據理反對,還是抵擋不住,甚至被認為是「保守分子」。
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之後,國際資金自由波動所造成的傷害非常明確,但馬來西亞採取限制的措施,仍遭到廣泛的批評。然而事後來看,馬來西亞可說因而度過難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裡茲和投機家索羅斯也站出來批評國際資金移動及浮動匯率的壞處。結果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G20和世界銀行才轉而主張各國必要時應管制國際資金的移動。金融面的這個例子顯示,無區隔的全球化,顯然不是最好的辦法。
然而在貿易方面,自由貿易乃是很多人的信仰,因此任何限制自由貿易的主張都更可能被戴上保議主義的大帽子。我在本專欄曾有多篇文章指出自由貿易造成的問題(例如90期〈國際貿易自由化副作用也不小〉)。實際上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的基本原因之一,是東南亞國際出口成長的機會被中國快速奪走;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債臺高筑的主要原因,則是產業快速被取代;佔領華爾街運動除了是對金融業者的不滿之外,也是因為全球自由貿易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及失業問題。所以國際間有必要思考對自由貿易加上合理規範,以降低產品和產業快速流通造成的傷害。
以大船為例,一艘船中雖區隔為幾個船艙,但船艙仍可相通,只是裝上艙門在必要時可限制流通的數量或速度,以免造成太大的不安定。國際組織也可考慮對各國各產品的出口成長設立某種規範,以使進口國必要時能以合理的標準來避免進口增加太快,也避免有些國家出口及產業快速被其他國家取代。這種標準當然極難訂定,但鑒於世界經濟已有太大的波動,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還是應盡速考慮這種「有秩序的貿易」,以降低自由貿易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