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甄貞綜合報導】12月12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報告指中國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民間輿論認為藍皮書報告罔顧事實,和國民實際收入差異很大。
報告: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12月12日,中國社科院今日正式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2) NO.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張其仔教授指,從全球發展來講,很多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後都出現了經濟增長瓶頸的問題,中國按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
張其仔介紹說,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全球很多國家進行比較之後會發現,中國現在產業國際競爭力是處於第一位的。在中國之後為德國、美國、日本,美國列第三位,中國的香港位於第13位,臺灣地區位於第17位,從總體的情況來看,中國產業競爭力能力非常突出。
外界質疑報告罔顧事實
對此,華聲論壇自由撰稿人在文章「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豬都笑了」中指,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還為時過早,如果考慮到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尤其是中西部或偏遠地區的中國人生存之艱難,更不可能信口雌黃的聲稱「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文章並稱,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除了依賴榨取廉價勞動力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外,似乎在產業上很少擁有真正的核心技術,靠三來一補支撐起來的無數血汗工廠,純屬無稽之談。尤其目前正面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市場疲軟、出口呈現下降的趨勢的時候說這種話,無疑令人疑惑不解。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低於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四川新聞網屬名作者許斌分析指,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必定以社會分配合理為大前提,即民眾能幸福、有尊嚴地生活為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為此,必須保證民眾所得佔生產性數據的適當比例,如此生產性數據才能夠被視為社會發展的睛雨表,否則就根本不能用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
文章進一步指,國人越來越不喜歡甚至討厭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的GDP或者GNI崇拜,正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合理,勞動者沒有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與其談那些大而化之的數據,不如具體談一談勞動者工資收入佔GDP比例,他們的具體工作時間、生活壓力,以及有病進不進正規醫院等等。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微博)在騰訊微博指出:「中國社科院報告說中國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太不靠譜了,為權力歌功頌德而已。」他認為,人均GDP、人均收入中存在大量的重複計算與水份。他認為目前中國人年均收入連2000美元都難以達到。
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微博)認為,中國GDP總量不小,含金量卻太低並且不可持續。是依靠粗放式、巨大浪費的將祖宗留下的能源資源、礦山竭澤而漁式挖出來揮霍光而壘高、推高的GDP總量,是不顧污染和對環境破壞而獲得的。「落入陷阱是必然的。」
更多民間輿論認為,中國的財富大多掌握在權力機構及少數人手中,很多普通百姓的收入仍入不敷出。藍皮書罔顧基本事實,這種報告只是一味迎合政治需要,有辱科學之稱號,徒增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