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創新行業的泛房地產化,值得關注。最近,有媒體連續從文化、雲計算、險資等角度,報導行業發展大干快上、以創新為名跑馬圈地的現象。
以文化產業為例。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區數量已逾萬家,甚至在區縣、鄉鎮都會發現它們的身影,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產業集聚的不到5%,「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數量驚人,雖然國家承認的只有1300個,但實際上估計13000個都不止」。資料顯示,當下中國已經立項通過審批的影視基地有110餘家,除此還有很多在建的項目和計畫建設的項目。而新建影視基地中,95%的項目投資過億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影視基地能實現盈利的並不多,80%處於虧損,15%處於溫飽,只有5%的影視基地可以實現盈利。中國主題景點國際峰會2006年披露,20年間建設的2500多個主題公園70%虧損、盈利的不過10%,被套牢的巨資達1500億元。
巨虧之下,投資不止,止血的辦法就是圈地。創意園土地價格非常便宜,配套費用低,手續簡單,開發成本相對較小。而有些企業為了避免樓市調控影響,通過申請投建文化產業項目來曲線拿地。
看看,如此折騰,出產的文化產品影響力還不如一隻「功夫熊貓」,圈地卻已遍及大江南北。越圈,文化原創力越弱,因為所有的精神都集聚於土地收益,只要土地收益能夠翻番,影視的虧損就可一笑了之。
再看雲計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30多個省、市、區提出或業已制定雲計算髮展計畫。專業研究機構IDC認為,2011年中國的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較前一年將有接近50%的增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近日公開抨擊,不少地方政府雖然將雲計算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但依然是採用原始的征地、蓋房子和招商引資,將雲計算搞成第二個房地產。「雲計算本身是一種綠色計算,不是比規模、比設備、比廠房,發展雲計算決不能變成簡單的圈錢圈地。」豈止雲計算,物聯網、新能源,只要沾著高科技,就與商業地產、工業地產沾上了邊,就輕易地淪落為跑馬圈地、獲取土地溢價的原始囤地模式。
這還不是結束。筆者曾經聽一位創新企業的企業家表示,當地政府逼迫他們搬遷,原因很簡單,以工業園為名圈地之後,土地成熟價格大漲,於是就動腦筋變成住宅地產以獲暴利,逼迫創新企業搬遷,可以名正言順再圈一塊工業園。
房地產不僅已經影響上下游60多個行業,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信貸潤滑劑,還成為高科技行業與文化行業的遮羞錦被。有了房地產,虧損的企業能夠盈利,中國金融信貸缺乏信用也能運轉,我們對於房地產迷戀到瘋狂的程度,即使業內人士大聲提醒超額利潤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也難擋赴湯蹈火的英雄聯袂而來。
如果中國房地產繼續處於泡沫期,能夠獲得超額收益。可以肯定,所有的創業者都會變成圈地者,他們左手拍影視,右手建影城;左手發展雲計算,右手建祥雲天宮,把文化與高科技當成尚方寶劍,真正獲得的利潤來自於土地溢價與上市之後的資產重估。如果以10000個文化創意園保守估計,就算每個創意園只有1平方公里,也達到1萬平方公里,其潛在收入與每況愈下的文化產業盈利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我國急需發展的文化產業如何呢?數據顯示,我國動漫產業年產量達22萬分鐘,但只佔到世界總產值的0.68%;日本卻以年產10萬分鐘的產量,佔到世界動漫總產值的68%。90分鐘的動漫電影《功夫熊貓2》,相當於我國3萬分鐘的動漫作品帶來的產值。而物聯網企業與新能源領域,中小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不建立良性市場機制,不面向消費者,一味靠土地,必然成為一劑毒藥。
剔除房地產收益,才能真實面對高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