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是毛澤東取得大陸政權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這一事件對中美蘇三角關係的改變、以及後來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政治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尼克松與毛澤東談話是這次訪華的核心。在此前不久的1971年10月25日,發生了第26屆聯大以多數票通過接納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為聯合國成員國,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犧牲的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退出了聯合國。
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訪華。21日下午,尼克松與毛澤東會面,在座的有周恩來、基辛格博士;譯員是唐聞生,記錄員是王海容。當時中美雙方商定,會談情況不外傳,而且為了嚴密控制會談記錄,中方拒絕美國翻譯在場。這次會談連翻譯時間在內一共75分鐘。隨著一些機密文件的解密和有關專著的發表,如《尼克松回憶錄》、基辛格著的《白宮歲月》、《解凍——記新中國接待第一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曾作為周恩來助理參加此次會談的熊向暉「試析1972年毛澤東同尼克松的談話」,最近披露的蔣介石日記、以及他當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時所作的極具遠見的演講再現了當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背景。
對中國而言,這次歷史性訪問是在毛澤東面對前蘇聯「老大哥」的強大軍事威脅、國際上除亞非拉一些難兄難弟的貧窮小國之外沒有朋友的外部困境,國內因「文化大革命」派別鬥爭傷痕纍纍,國民經濟瀕臨破產,尤其是當時號稱「親密戰友和副統帥」的林彪被迫外逃,葬身蒙古大草原的事件發生不久,毛澤東已經陷入內外交困的艱難時刻。
對於美國而言,美國正與前蘇聯軍事集團陷於苦鬥,同時在越南戰爭中因毛澤東和前蘇聯在人力物力的大量援助久戰不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已經使當時的尼克松政府焦頭爛額。試圖連任的尼克松總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擺脫困境。兩難之間擇其輕,尼克松選擇了中美蘇三角關係中的最弱一方——毛澤東政權。尼克松的這一訪華不僅改變了韓戰之後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也讓處於崩潰邊緣的毛澤東政權得以苟延。
1972年2月21日下午,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會談一開始,毛澤東就借用尼克松在飛行途中對美國記者所講過的,「期望同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只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從而迴避掉了尼克松急切希望談到的一些有關臺灣問題、越南問題、朝鮮問題等。對此情景,基辛格曾這樣描述過,當尼克松列舉了一系列需要共同關注的國家時,如臺灣、越南、朝鮮問題時,都被毛澤東對「眼前的問題」表示「不感興趣」塞塘過去,「這些問題不是在我這裡談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同周恩來去談。我談哲學問題。」
基辛格認為,尼克松1972年2月訪華距離林彪被迫出逃僅僅四個多月,顯然這也給毛澤東以沈重打擊。會談中,毛澤東也談到「(林彪)反動集團反對我們和你們接觸。結果他們乘飛機逃到外國去了。」併進一步解釋說,這架飛機後來在蒙古墜毀了。「甚至在我們短暫的會見中,他也擺脫不了那使他的成就蒙上陰影並給他的晚年帶來痛苦的惡夢。」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寫到,「毛澤東不無傷感地回答(尼克松)說:‘我沒有能改變世界,我只改變了北京周圍的一些地方’。」並說,這種「無可奈何地接受事實的態度,突出地表明瞭革命的矛盾」。作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華民國,正是由於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二戰之後美、英等國不僅廢除了與清政府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而且中國更成為國際所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國之一,並在戰後毫無疑義的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然而因尼克松政府對華政策和毛澤東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在中國人民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靠經濟援助拉攏亞非拉貧窮國家,在投票過程中,迫使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這一點也可以從談話錄中反映出來。
《尼克松訪華訪華》中稱,毛澤東說:「我們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說蔣介石委員長,他不贊成(尼克松訪華),他說我們是共匪」。尼克松則反問:「蔣介石把主席叫作共匪,主席把他叫作什麼呢?」毛澤東毫不掩飾地說:「那還不是匪?彼此叫匪,互相對罵。」
蔣介石於2月20日,在尼克松抵達北京的前一天在「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開會典禮」的致詞中明確提到:「今天國際間任何與惡勢力謀求政治權力均衡的姑息舉動,絕不會有助於世界和平,而適以延長我七億人民的苦難,增大全世界的災禍!我們對任何有損於中華民國主權利益的行動,保有高度的警惕!」在1971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的第二天,蔣介石發表了《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40年過去了,現在讀來,尤言在耳、落地有聲。蔣介石在告同胞書中痛斥毛澤東對世界及中華民族的危害:「毛共匪幫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叛亂集團,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乃全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陸上七億同胞之公敵;對外肆行顛覆侵略,為聯合國所裁定之侵略者。」蔣介石還明確地警告世人:「大家尤其要認清,現在世局的變化,乃以中國問題為中心;而中國問題如何解決,亦將決定整個世界人類的命運。所以我們在這個大變局中,實處於無比重要的關鍵地位;而我們奮鬥的成敗利鈍,也將決定世界的安危與人類的禍福。我們決不靜觀或坐待世局的變化,一定要爭取主動,掌握變化,積極奮鬥,制敵機先。」他還指出:「大陸人民包括大多數共黨幹部,已由失望而實行反抗,毛共匪幫眼看腳下的反共火山要爆發,鎮壓不了,無路可走,遂改變對外戰略,欲藉詭詐欺騙,苟延殘喘……。」對於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蔣介石在其日記裡面記錄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很多思考,也有更多的無奈。負責整理蔣介石日記的胡佛研究所華裔研究員郭岱君,講述關於蔣介石日記中,臺灣退出聯合國的記敘時說:「中華民國希望能夠留在聯合國,到最後情勢使然,沒有辦法。在最後那一刻鐘,決定退出,如果不退出的話,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不過,後來美國國會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這對保護臺灣、嚇阻毛澤東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關鍵的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勵精圖治,使得臺灣的民主和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四小龍之一。此外,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為將來大陸的民主化進程樹立了樣板、積累了經驗。
當時的美國正與前蘇聯軍事集團陷於苦鬥,同時也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因久戰不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為了謀求連任、提高自己在大選中的份量,急於同毛澤東搞好關係,這些因素促使尼克松做出了這一遺害無窮的錯誤決策。
在這次訪談中,尼克松曾經解釋過現在走在一起的原因,他說:「是因為我們承認存在著一個新的世界形勢。我們承認重要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對內政策和它的哲學,重要的是它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策以及對於我們的政策。」尼克松的這一所謂的「哲學」,日後被毛澤東發展為「人權是一個國家的內政,譴責人權記錄就是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的荒唐邏輯。由此可見,尼克松當時的錯誤政策是有其思想根源的,這也是毛澤東最想要的。
為了謀求總統的連任,尼克松在談話中可以說已經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尼克松直接了當地對毛澤東說:「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兩個壞東西(共和黨和自由黨)中間選擇好一點的一個。」而毛澤東則附和道:「我是喜歡右派的。人家說你們是右派,說你們共和黨是右派。」據基辛格稱,在他1971年7月準備秘密訪華前,「尼克松還想要中國人保證,在他去中國之前,不要邀請美國的任何政治人物去中國訪問。」在他離開美國之後,他寫道:「我三番五次地接到訓令,還是在我出發前跟我講過不知多少遍的那些話。在尼克松之前,其他政治家不許去中國。」急於擺脫國際國內困境的毛澤東,也順勢邀請並批准了美國乒乓球隊和一些所謂的友好人士、新聞記者訪華,但對美國政界人物的訪華申請則不予安排,從而滿足了尼克松提高自己聲望的要求。
尼克松訪華不久,美國參眾兩院的兩黨領袖和一些議員相繼訪華。尼克松雖以壓倒優勢贏得大選,但最後還是因為參入了選舉過程中安裝竊聽器、偷拍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情報而被彈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尼克松訪華前,周恩來決定准備1000公斤新鮮鮑魚,讓尼克松充分領略一番東方大國的飲食文化。當時中國品質最好的野生鮑魚就出自黃海深處,於是國務院把採捕任務下達給遼寧省,遼寧省又落給大連市,大連市則選擇了長海縣,任務最終落實給了鮑魚資源最豐富的獐子島。1971年12月,正值數九隆冬的季節,獐子島人民公社的領導找到當時任潛水隊長的王天勇,給他佈置了這項國務院交辦的重任:必須在翌年1月底,採捕到1000公斤個大肉肥的鮮活鮑魚。聽到這個消息,王天勇當時真有點懵了,數九寒天,採捕區水溫噎降到零度以下,作業條件極為惡劣。按照老規矩,潛水隊早就收船上岸了。而且富有採捕經驗的王天勇知道,冬季裡鮑魚還不知藏到哪兒去了,要採捕到這麼多鮑魚,容易嗎?
但是在當時來說,特別是對王天勇這樣的共產黨員而言,那是沒有任何條件可講的。王天勇和他的夥伴們把早已拉到海灘上的三條小木船重新推下水,憑著多年的海上採捕經驗,開始了艱難的尋鮑作業。冒著1972年的第一場風,擠過海面上厚薄不均的浮冰,王天勇他們的採捕船來到了慣常的採鮑海區。當時正值零下20度的嚴寒,潛水船上的社員凍得都瑟瑟發抖,手腳幾乎不聽使喚。潛水隊員一出水,本來就十分笨重的潛水服立刻被凍得明盔亮甲,一拍「嘩嘩」地掉冰。更危險的是,因為溫度太低,專門給下潛到海底的潛水員輸送氧氣的塑料管很容易被冰凍住。為了確保潛水員的人身安全,潛水船上的社員要不斷地清除附在管子上的冰塊兒,難度實在太大了。可王天勇他們又沒有退路,因為負責運送鮑魚的灰色軍艦一直停泊在港灣裡等待裝貨,若完不成任務,怎麼向上級交待?
獐子島是有名的「鮑魚之鄉」,王天勇堅信會找到鮑群。可他親自下了幾次水,卻連一隻鮑魚的影子也沒見到。王天勇這位潛水「把式」既著急又納悶,鮑魚都跑到哪裡去了呢?在冰海寒水中,他一次次潛入海底觀察,在水下沿著一座座礁石上下尋找,一連找了7天。4米處沒有,6米處也沒有,他一米一米地往下潛,直到10米深,終於發現了奇蹟。原來鮑魚都順著海床轉移到深水處的礁石根生活去了。
經過100多次下潛,王天勇沿著海床的岩礁一路找下,在二三十米深的海下礁叢中發現了更多的越冬鮑魚,有的地方更是擠得密密麻麻。鮑魚找到了,潛水隊一片歡騰,幾天來沉悶的氣氛被一掃而光。趁熱打鐵,王天勇套上潛水服直奔海底,採捕鮑魚,僅第一天就撈上來100多公斤。他們一鼓作氣幹了幾天,換到了獐子島以南一塊叫「南洋」的海區,此時王天勇心裏一陣驚悸。因為這裡水深流急,礁叢密佈,不僅鮑魚多,還是鯊魚經常出沒的地方,王天勇不由得想起了不久前令他驚魂的一幕。
那是半年前夏季的一天,天氣晴好,海水能見度很高。王天勇正在水下聚精會神地採捕海珍品,忽然感覺到頭上有個黑影在飄來蕩去。他抬頭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一條體長4米多、重約三四百公斤的大青鯊正在他上方五六米的水中游動。只見它張著血盆大口,露出兩排尖銳的獠牙,瞪著一雙凶巴巴的眼睛。王天勇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大青鯊也停了下來,虎視眈眈地注視著他。當了這麼多年「海碰子」,王天勇還是頭一次在海底遇到鯊魚,而且當時他手裡只拿了一根兩米長的魚叉,緊張之下,他感覺自己的心臟狂跳不止。人鯊對峙了幾分鐘,鯊魚主動退卻了,可它並沒走遠,而是在王天勇的上方約10米處,繞著輸送氧氣的塑料管轉圈游,就像一架小飛機一樣在頭上盤旋。這下王天勇就更緊張了,一旦鯊魚咬斷了管子,自己就絕沒有生還的希望了。只見鯊魚越轉越來勁,時不時還用腦袋頂頂管子。情急之下,王天勇抬起穿著大鐵鞋的腳,使勁跺著海底,發出了沉悶的「咣咣」聲。別說,這招真把鯊魚給鎮住了。它往下瞅了瞅,搖搖尾巴,不情願地遊走了。王天勇趕緊浮出水面,待脫掉潛水服,他感覺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打那以後,他和夥伴們就沒到這裡來過。眼下又到了這塊曾經遇到過鯊魚的海域,夥伴們都有些膽怯。大家勸王天勇:「咱們再換個地方吧,千萬別餵了鯊魚啊!」王天勇搖搖頭,「這裡的鮑魚肯定多。要想早日完成上級交給咱們的任務,還真得往這‘龍潭虎穴’闖一闖!再說,咱闖海人還能叫幾條鯊魚嚇破了膽?」於是,王天勇穿上潛水服,義無返顧地扎進海裡。所幸的是,這回並沒有碰到鯊魚,也許它們更怕冷,早離開這水寒徹骨的地方了。
連續干了近10天,王天勇和他的夥伴們共採上來1500多公斤鮑魚。從中選出的1000公斤優質鮑魚裝上軍艦,轉乘飛機,順利運抵北京,如期出現在尼克松總統一行在京期間的宴會上。當尼克松聽說這些新鮮的鮑魚採自冰封雪飄的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周恩來對此非常滿意,在上海《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後,他致電遼寧,表揚大家都是中美談判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