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毛岸英
(2)毛岸英屍體成歷史之謎
本人隨軍進入朝鮮境內大約第五天,10月25日也就是公開宣布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一日,(記憶已經模糊,日子可能不太準確)從前方傳來消息,毛澤東長子毛岸英與一名炊事員在彭德懷駐地遭美機轟炸犧牲,一個兵站醫院護士還看到運屍車,當時剛剛入朝,離中國邊境很近,死亡人數又極少,主席之子屍體運回中國,順理成章,大家都覺得惋惜,有的痛惜。但戰爭中死人是常事,官兵一律平等,也都沒當太大的事。
直到1955年我在復員後重讀大學期間,遇到一位毛澤東身邊的警衛員,當時大陸學習蘇聯,共產黨要培養自己的知識份子,大辦工農速成中學,這位警衛員因為政治可靠,以小學程度入學三年速成,考入大學,他親自給大家講了這段歷史,說運送毛岸英屍體的火車到達北京車站,消息火速傳到中南海,沒有看見毛澤東落淚,但平常最愛吃的雞肉餡水餃,吃著都不香了。
位於北韓平安北道東昌郡大榆洞的毛岸英墓地
但中國,朝鮮雙方的媒體上都說毛岸英墓在北朝鮮,還有電視特寫鏡頭,我實在不明白,毛岸英屍體運回中國有什麼好隱瞞,作無益的欺騙宣傳呢?讓全國公開瞻仰毛岸英墓不是比看毛澤東家鄉韶山沖更動人嗎?毛把親生長子送上前線,帶頭衝在前頭,問心無愧。何須在異國朝鮮造個假墳墓?
最近才想明白:朝鮮戰爭沒有前方與後方的區別,整個北朝鮮都是戰場,中國沒有制空權,後方死的人,可能比前方還多,傷亡遠遠超過百萬,死屍不可能都運回國,唯獨毛岸英屍體運回國,墓在中國。千百萬陣亡者家屬瞻仰之餘就會想到自己的親人拋屍異國他鄉;一紙烈士證書的光榮自慰感頓時化作雲煙;一切愛國,正義,階級平等,反對特權的宣傳都會令人懷疑。這就是共產黨一貫戒律:「注意影響」,一切不利於偉大,光榮,正確形象的大事小事都要「內外有別」。不太保密的可以下發文件到縣,團一級(地方上的縣,軍隊的團級單位)影響大的事則層層保密圈收緊,縮小,如連高級幹部也都以為黨中央很團結,像毛與林彪的軍事分歧,毛與劉少奇,周恩來的勾心鬥角,文革中滅絕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事件,只能當事人知道。至於江掌控中共後,栽贓陷害,殺人滅口,煽情蠱惑全黨,全軍,隱瞞全國的事更是家常便飯,只限經手人小圈子內知道,而且會滅口到最大限度。
我親眼見過志願軍官兵的所謂棺材與墳墓。
棺材:我曾在連隊當文化教員,戰場上不上課常協助政治指導員與屍體打交道。布棺材是中國共產黨首創,按人的體形,作成單層白布套,中間開縫,一邊繫帶,剛死的戰士,屍體似活的一般,很聽話,可以交流:
「好同志,把腿先彎起來,再伸直......,哎,真聽話!」
死亡的士兵,像睡著了,但皮膚上沙沙拉拉,像粘了一層土,就這樣像一堆堆長形的白面袋,運下戰場。
墳墓:在附近就地掩埋,從前線到中國邊境,有一站接一站的兵站醫院,大量傷員由於沒有治療條件在醫院死亡。裝上布棺材,埋在山坡。朝鮮地下水位極高,掘地半尺見水。我在1953年因病運回中國過程中,在每一個兵站醫院,都要獨自去山崗或山坡憑弔。只見比平地略高的丘陵小坡上,一排排高出地面不到半尺的兩米長的人形小土堆,覆蓋在布棺材上薄薄一層土,兩三寸左右,墳坑很淺,不到半尺。當時墳前的木條,作為姓名標誌早已不見(一寸寬的木條上寫「志願軍某某師某某團,營,連烈士某某某」,有的寫「志願軍某某」,顯然是朝鮮百姓給無名墳頭插上的)
朝鮮雨雪多每當雨季,每個低矮的小土堆(墳頭)四周汪著淡紅的血水,大雨滂沱,濺起粉紅色水珠,雨水浸泡著屍體,經久仍然流出鮮紅的血,很是奇怪,慘極了。中國的人命就這麼賤!雨中泡著青少年屍體,他的父母兄弟姐妹親眼看見不知會怎樣傷心?幸而看不到。他們望著釘在家門的光榮烈屬牌也許感到光榮和自豪。被騙至深至久啊,中國大陸的芸芸眾生!
80年代中國懲越之戰,有四百多元人民幣的死亡撫恤金,當年士兵死亡,只有光榮烈屬牌一枚。
向陣亡的戰友告別
馬克思名言「無產者以(馬克思)哲學為精神武器,(馬克思)哲學以無產階級為物質武器」說白了靠灌輸洗腦,騙百姓當槍使,用士兵作炮灰。
1958年用全國農民作「大躍進」試驗品,餓死三千萬左右,華東師範學院一女生剛入黨,暑假探親,全家死光,回校不敢說,半夜蒙被嚎哭,被同學問出實情,匯報到學生黨支部,上報黨委開除黨藉,只為她講了真話。
「注意影響」四個字成了一切黨員,一切媒體的緊箍咒,於是壞事能作好事宣傳。諸如水利工程,層層招標,扒皮,貪污製造「豆腐渣」大壩,年年水災,變成年年軍民抗洪,勇於犧牲。書記親臨前線,江大統帥抗洪前線作秀,萬眾一心,捐款捐物!
總之,每一件事都不能讓人民得到真實消息,SARS使一貫欺騙曝露,威脅到百姓身家性命,被傷害到自身的病危者彌留之際才會感到銘心的切膚的亡國之痛---真實的祖國,歷史上講求道德的中國已經不存在,騙,騙,騙,無休止的欺騙......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本文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