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5D Mark II和7D無疑是近一年來最受人關注的數碼攝影攝像兩用機,7D的感光板是APS-C規格(22.2x14.8毫米,329平方毫米),和電影的35毫米全幀規格(24.4x13.7毫米,334平方毫米)幾乎一樣大。7D的感光板和Red One的幾乎一樣大,5D Mark II的感光板和35毫米全幀膠卷一樣大,36x24毫米,面積是864平方毫米,是7D和Red One的2.6倍。大面積的感光板和高質量大光圈35毫米鏡頭群(F1.2或F 1.4)讓5D Mark II和7D擁有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望塵莫及的暗光攝像能力和更淺的景深效果,據有些專業人士透露,5D Mark II比索尼的F900(據說是拍電影《星球大戰》的攝像機)還要好兩級光圈,比現在最流行的索尼EX-1和EX3(1/2英吋感光板(6.4x4.8毫米,31平方毫米))要好四級光圈。佳能新推出的1D Mark IV的感光係數ISO可達10萬,推算起來比EX-1和EX3要好五級光圈,幾乎可以在深夜不要任何外在光源條件下拍攝。這些新型相機的出現,可能會改變將來的攝影攝像常規用光,攝像師對燈源的要求會越來越少,最後自然光就足夠了,頂多會裝備一個小機頭燈用來補光而已。
7D的高清錄像功能比5D Mark II好的多。7D在全1080p解析度拍攝下,可以每秒拍出29.97幀和23.976幀視頻,如果是720p解析度,甚至可達到每秒59.64幀,這樣拍攝快速運動的物體就游刃有餘了,還可以用來放慢鏡頭。7D不再需要轉碼,讓廣播電視專業編輯極為滿意。另外,7D增加了專用錄像按鈕,讓錄像功能更方便。7D具有完善的手動功能,攝像師可以根據現場設定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係數ISO。同時,5倍放大和10倍放大功能對手動對焦特別有幫助。而且,白平衡的色溫也可以手動微調到1華氏度。7D也可以自動對焦,自動曝光並在攝像時鎖定曝光成度,還有自動白平衡,生手用起來也很方便。此外,7D的感光板和電影的35毫米全幀規格幾乎一樣大,所以7D除了可以使用35毫米照相鏡頭群,還可以通過特殊介面使用35毫米電影攝像鏡頭群,而這些電影攝像鏡頭在5D Mark II上使用會出現黑色邊框,因為電影攝像鏡頭成像面積小於5D Mark II的感光板面積。這樣,7D就可以配上廣角大光圈快鏡頭,廣角大光圈快鏡頭只有電影攝像規格,普通35毫米照相鏡頭群沒有真正的廣角大光圈快鏡頭,最多到24毫米焦距,如佳能新出的24mm/F1.4L II鏡頭,據說成像很銳利,但和Angénieux的5.9mm T/1.9和Zeiss的Super Speed 9.5mm T/1.3相比還是不夠廣角。
但是5D Mark II和7D主要是為攝影設計的,所以和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相比攝像功能還是不夠完備,須要裝備一些配件。比較主要的就是錄音功能,顯示器靈活性,機頭燈等等,下面逐一介紹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5D Mark II和7D還須要一些和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共同的配件,如燈具,支架系統等。
顯示系統配件
5D Mark II和7D有3寸大小的很清晰的高分彩顯顯示器,如果大太陽下看不見5D Mark II和7D的顯示屏,可以用Hoodman HoodLoupe($80)來遮光,Hoodman HoodLoupe要用Hoodman Cinema Strap($20)固定到相機上。佳能的Angle Finder C($180)可以讓攝影師在高位或低位看到取景框的內容,並可以和HoodLoupe同時配合使用。但是5D Mark II和7D的顯示器不能轉動,所以高位或者低位攝像不方便,有的粉絲就通過5D Mark II和7D的HDMI圖像插口外接Manhattan品牌的7寸高清彩色顯示器($1000),Manhattan高清彩顯很輕,也就1磅左右,可以固定在5D Mark II或7D的熱鞋支撐點上,轉動起來很方便。而且它具有變色對焦和曝光功能,當對焦和曝光正確時在顯示器上表現不同的顏色,很受粉絲的稱讚。更有發燒友把輕薄型的筆記電腦和5D Mark II或7D連接起來,把電腦固定在的熱鞋支撐點上,通過佳能的EOS軟體遠程式控制制相機的對焦曝光和拍攝,同時又是顯示器。Adobe的On Location軟體據說比通過佳能的EOS軟體更適合監控,On Location軟體可以實時顯現亮度頻率圖(Histogram),對防止錯誤曝光很有幫助。5D Mark II和7D也可以顯現亮度頻率圖(Brightness Histogram)或色彩頻率圖(RGB Histogram),但只限於拍照之後,而不是實時顯現,當然還是很有幫助的了。
話筒的選購
話筒是音像系統最重要的設備,就像鏡頭一樣決定著最後結果的成敗。錄音話筒常用的有動圈型(Dynamic)和電容型(Condenser)。動圈話筒使用纏繞在磁鐵上的線圈來拾音,隨著聲音的振動,線圈也在運動,從而產生與聲音相關的電壓信號。由於動圈話筒不需要額外供電而且頻率響應寬且穩,所以是錄音和現場演出時不錯的選擇。常用的動圈話筒有Shure(舒爾)的SM-58和SM-57,幾乎成為音頻廣電行業的標準配置了。動圈話筒的好處是比較不會吸收環境的雜訊和回音等。動圈話筒,使用方便,價格便宜,但是靈敏度比較低,頻響範圍窄,聲音不保真,所以在專業錄音裡用的不多(少量用於錄製電吉他音箱、打擊樂器,以及某些特定嗓音的歌手的錄音),主要用於現場演出和語音錄音。
如果想要更好的錄製效果的話,就得用電容話筒了。一般來講,電容話筒在靈敏度和擴展後的高頻(有時也會是低頻)響應方面要優於動圈話筒。業內人士建議專業錄音時使用電容話筒,因為電容話筒能捕捉到很細微的聲音變化。電容話筒比動圈話筒頻率響應更寬,聲音更清晰,靈敏度更高,並能更好的精確錄製中高音。由於電容話筒振膜的面積非常小,因而,其對低頻或高頻聲音信號的響應非常靈敏。絕大多數電容話筒都能夠精確捕捉到很多人耳根本聽不到的聲音信號。電容麥克的優點是聲音比較豐富飽滿,細節錄得很清楚,但噪音也錄得比較多。還有,這一類麥克沒有消除近距離效應的功能,所以錄音時要保持6英吋距離。選用定向電容話筒有助於減低環境噪音。定向電容話筒在嘈雜的遊行現場也能錄到相對清晰的聲音。
電容話筒電流同時通過鼓膜和背板,鼓膜的振動引起電流的細微變化,從而產生輸出信號。電容話筒需要額外供電,通常電源為幻像電源Phantom Power,有12V,36V,48V等等,依照話筒情況而定。幻像電源用來驅動一個起阻抗變換作用的小型前置放大器,該前置放大器可能位於話筒內部;而在小型頸挂式或鵝頸型話筒的情況下,則位於一根外管或話筒的底座內部。德國Neumann,AKG製造的的一些經典電容話筒的價格高達數千美元。因為電容話筒元件比較精細,電容話筒須要很好的保護。每次用後都要放在話筒自帶的箱子裡,因為箱子裡面有能夠吸潮的海綿,潮濕或高溫等環境條件會對話筒的壽命有很大影響。使用時,電容型話筒要戴上防風罩,避免噴麥的現象。因為電容話筒非常敏感,防震架也是必備的。
選用話筒的關鍵在於,看它是否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每種話筒都有自己專門的適用情境。比如,動圈式話筒通常在吉他放大器、銅管、近場鼓聲以及現場人聲等強音源錄音環境下使用;而電容話筒則通常在自然條件下或對高頻響應範圍要求較高的條件下使用,例如鼓聲懸頂錄音、鋼琴、聲學弦樂器、工作室內人聲錄音以及管弦樂隊和合唱錄音等。當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類似於現場人聲錄音使用電容話筒,而工作室內人聲錄音使用動圈話筒,甚至使用電容話筒來對鼓聲進行近場錄音的現象,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話筒的電纜長度如果超過15米就會產生電磁干擾,或者使聲音減弱。為了保持聲音質量,話筒電纜要儘可能短。
全世界生產槍式話筒也就那麼幾家,最常見的牌子是德國的Sennheiser MKH-416和日本Audio-Technica AT-835,其中Sennheiser的產品覆蓋中高端市場、Audio-Technica覆蓋中低端市場。Sennheiser416是中端話筒,適合大部分影視錄音;Audio-Technica 835是低端話筒,適合小成本製作。其他品牌如日本Azden、德國紐曼Neumann、澳洲Rode也出產槍式話筒,但市場份額相對較小。話筒是成熟技術,20年後都不會過時,因此,買話筒是一次投資終身收益。購買話筒還要購買配件橡膠防震架,海綿防風筒,碳纖維專業吊桿。
錄音功能增強版
如果沒有任何配件,5D Mark II和7D的隨機話筒可以錄取單聲道,但這顯然是不夠的。而且,隨機話筒會把鏡頭調焦馬達的聲音也錄進去,效果不會很好的。電視裡播放的新聞外拍、專題片、記錄片大多是攝像機錄音,好話筒才是錄音的關鍵。所幸的是,5D Mark II和7D還配有一個3.5毫米雙聲道立體聲話筒插口,這就讓粉絲們大有用武之地了。3.5毫米話筒插口由三段組成,除接地外,還能傳輸兩個獨立的聲道。當其用作話筒連接器時,連接器的尾部(稱作末端)與中央部分(稱作環)通常連在一起傳輸音頻信號及隨音效卡提供的話筒所需的低壓直流電源;第三部分(稱作套管)接地。比較簡單可行經濟實惠的方法是在5D Mark II和7D的熱鞋(HotShoe)上裝備一個Rode Stereo VideoMic話筒($250),用3.5毫米聲源線通過3.5毫米話筒插口把Rode話筒和5D Mark II或7D連接起來。
Rode Stereo VideoMic槍式話筒加上電池和防震支架不超過半磅,全部採用ABS塑料。該話筒的長度將近10英吋,利用槍筒原理消除了槍壁周圍的聲音。電池盒內置一隻9伏電池,可以連續工作100小時。防震支架是整個話筒的一部分,兩端各有四個橡皮環圈。該話筒拾取低於300Hz的低頻部分,其指向性偏向於球型,而對於高於1Khz的高頻部分的拾取,其指向性非常明顯,尤其是在3Khz的高頻部分的拾取,其指向性表現得很精確。該話筒的固有噪音相當的低,這對於使用輕型攝像機的電視錄像製作人非常有利。
但是專業電容話筒為了聲音保真,須要Phantom電源和XLR介面,有的還要求有聲音放大和混合功能。這時就須要裝備JuicedLink 231雙聲道聲音放大和混合組件($300),該組件可以提供兩個XLR和Phantom電源介面,同時兩個聲道的聲音可以放大,還可以混合。JuicedLink 231組件須要9伏的通用電池。5D Mark II和7D具有自動補償聲音大小的功能(AGC),但是隨機AGC功能在錄取音樂會等情況下效果不好。JuicedLink公司的新產品DN101組件可以關掉5D Mark II或7D的聲音自動補償功能,DN101組件可以直接外掛到JuicedLink 231組件上。
然後在JuicedLink 231和DN101組件基礎上再配備一個Rode NTG-3 Shortgun單向話筒($700)用來取背景聲音,一個Sennheiser EW135 G3無線話筒和SKM100 G3接收器($600)用來取採訪聲音。Rode NTG-3單向話筒和SKM100 G3無線接收器可以固定在一個Manfrotto 233B閃光燈支架上,可以用NRG 59111($25)和Rycote 037303($25)增加更多的熱鞋支撐點。記者可以拿著Sennheiser EW135 G3無線話筒在100米開外採訪,Rode NTG-3單向話筒和SKM100 G3無線接收器各自通過XLR聲源線和JuicedLink 231組件連接。然後JuicedLink 231組件通過一條3.5毫米Y適配聲源線一邊連接5D Mark II或7D的3.5毫米話筒插口,一邊連接監聽耳機。現場監聽的耳機最好用那種能把耳朵罩起來的低阻抗大耳機。這樣就組裝了一個「2路調音臺+2軌錄音機」的錄音系統。
燈具和布光
人們常把攝影稱為光影藝術,因為離開了光就難以刻劃形象和營造氣氛。大面積的感光板和高質量大光圈35毫米鏡頭群(F1.2或F 1.4)讓5D Mark II和7D擁有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望塵莫及的暗光攝像能力和更淺的景深效果,但如果場景光線還是不夠,5D Mark II和7D用Litepanels MicroPro機頭燈($450)比較好,省電同時光源強度足夠,用6節AA普通電池。但是攝像機上的機頭燈燈是針對記錄片和新聞的,這種燈只能拍輔光用,如果拍電影就不合適了。電影行業專業器材普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也買不起,如最硬的菲涅耳燈(Fresnel,菲燈)、較硬的PAR燈陣(Brute)、模擬太陽和大面積照明的軟硬適中的大鍋燈(skypan)、耗電少不發熱的軟熒光燈(Kino)、較軟的敞口燈(Open Face)、非常軟的軟光燈(Softlite)、給人打光的均勻柔和的氣球燈(Lantern)、細部特寫補光用的LED燈陣。
一般可以到Walmart和Home Depot去買燈具、電池、C型燈架(C-Stand,也稱Grip Stand)、電線、插頭、插座、開關、配電箱之類等,便宜的一套幾百美元,質量好點的也不過一千美元。家用三基色節能燈光譜完整而且不發熱,可以裝進柔光箱或者燈籠裡用。在拍攝人物造型上,運用三基色冷光燈柔光特性比較好,亮度可調,色溫可選擇,顯色性好。建築工地用的工業用的一些照明燈具那種燈很亮,雖然光色和分布都不太好,但總比沒有強。節能燈有冷色燈和暖色燈,如果是白天在室內補光,就要用冷色的燈,才能保證色溫平衡。此外還須要照相用多用折疊反光板(Reflector)、金屬網(scrim或net)、柔光布(silk)、濾光片(gel)、黑旗(black flag)之類的控光附件,以及各種框架、沙袋之類的輔助器材。
光除了能照亮場景,同時也能營造不用的視覺感受。燈具是低科技產品,布光技巧比燈具器材更重要。布光主要是調節人工光源的強弱,軟硬,冷暖,方向,為場景和人物照明。布光最主要要抓住三點:光的強度大小(Brightness),光的明暗對比(Contrast),和光的顏色-色溫(Color temperature)前兩者對黑白攝影攝像有用,如果要拍彩色電影,三者都要精確調節。
光的強度
光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光,一種是人工光。人工光既包括了用燈具打出來的光,也包括利用發光板等裝置改造自然光而獲得的光。一個基本的視頻拍攝照明數據如下:色溫-3000K-3200K,照度-1200Lx-900Lx(主光區),背景照度-900Lx-600Lx,照度距離-2.5-3米,有效面積-6-8平米,空間高度-2.5-3米,光圈-5.6。以上數據再加上合適的燈位和黑白平衡色標,就可拍攝出相對滿意的圖像。如果用8-11的光圈,景深大,聚焦好,背景清楚,對比度強,人物立體感強,但燈光亮度要求更高,要達到標準燈光照度1500Lx以上。總體布光基本照度控制在800—1000 Lx範圍內,分區布光,高光區照度為2000—2500 Lx範圍內,中區明度為1500—2000 Lx範圍內,低光區為800—1000 Lx範圍內。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如EX-1和EX3需要的燈量接近感光係數ISO 500的膠片,增益情況下,加一檔接近極限,在二檔的情況,顆粒會出來。佳能新推出的1D Mark IV的感光係數ISO可達10萬,推算起來比EX-1和EX3要好五級光圈,幾乎可以在深夜不要任何外在光源條件下拍攝。這些新型相機的出現,可能會改變將來的攝影攝像常規用光,攝像師對燈源的要求會越來越少,最後自然光就足夠了,頂多會裝備一個小機頭燈用來補光而已,用自然光源當作主燈,把機頭燈當作補光。其實攝影大師谷達爾的現實主義布光方法用燈就非常少。
光的明暗對比
單純靠照亮景物是不夠的,還需講究光的明暗對比,這往往需用側光、逆光來進行拍攝。採用側光、逆光照明,景物就會產生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差別,人物照明明暗反差過人會在畫面上形成陰陽臉,應該用輔光如反光板或燈具來提高暗部的亮度,降低光比,或者選擇半陰天拍攝,使人物受光柔和。人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對比控制在2:1或3:1左右,攝像的效果最佳。現在流行實用的是三點布光原理:主光(Key light)、輔光(Fill light)和輪廓光(Back light),此外再加上輔助光、背景光等。一般來說,主光燈架在攝影機正後方到約30或45度角的位置,向主體正面打光,主光通常會用較強的光線來照射主體。照片最主要的特徵是由主光決定的。光線愈強愈銳利,造成的陰影愈明顯,亮度對比及反差就愈大。散光燈的光線寬闊,高光和陰影都被柔化,界限不明顯,有一定的細部影紋,適合表現女主角的柔美嫵媚。聚光燈光線集中,突出高光和邊界明顯的陰影,細部影級很少,適合表現男主角的陽剛堅強。原則上大場面先布場景光,後布主光。小場面先布主光,後調整背景光。輔光燈架在相對於主燈位置的另一方,與攝影機約呈30或45度角,向主體正面略側面打光,主要是把主光在另一側面造成的陰影修掉,讓部分黑暗的區域稍微明亮,增加主光與陰影間的中間色調,使畫面看起來更生動,更有層次和立體感。大部分補光會比主光打得柔和些,以免搶了主光的角色。輪廓光燈架在主體後側可以避開攝影機拍到的地方,用以勾勒出主體的輪廓,讓主體和背景間產生空間感和立體感。
光的顏色
電影電視以及攝影都是在二種色溫的情況下拍攝的。一種是5600K色溫下拍攝的(戶外自然光拍攝);另一種是3200K色溫(戶內燈光下拍攝)。色溫3200K的意思是指實驗室黑體在高溫3200°K(2927℃)時發出之光色,K代表絕對溫度單位。「絕對溫度」又稱為「凱氏溫度」,0°K絕對零度是攝氏-273℃。色溫3200K時光色接近紅色,波長長,單位直線傳送距離遠,易被吸收。色溫5600K光色趨近藍光,波長短,單位直線傳送距離近,易被反射。太陽光和鎢絲燈光的光線波成份不同,前者色溫為5400K,藍紫色相對較多:後者色溫為3200K,紅橙光相對偏重。在攝像機及攝影膠片上都有這二種不同色溫功能及分類產品。膠片有日光型和燈光型之分,不能混同誤用。在自然光照明下拍攝使用日光型膠片,在鎢絲燈下拍攝使用燈光型膠片便能獲得色彩如常的畫面。反之就會造成失真,出現色偏差現象。柯達膠片比富士膠片更自然主義,還原更真實,富士稍微偏藍綠,偏品紅。
人類對顏色的感受,來自於光以及光的反射,由於人眼有自動調節的功能,所以即使在不同的光源下,我們仍能分辨出物體顏色的差別。但是攝影機或是底片沒有辦法自動調節顏色的差別,如果沒有去調整機器對色溫的感度,會發現整個顏色都不對。攝像機內有一個叫「調白」的專門電路,調節平衡電路就能在內部使攝得的畫面修正補償為不偏色的狀態。調白在有些攝像機上設有「室外」和「室內」兩檔,這是指日光高色溫(室外)和燈光低色溫(室內)的意思,如果在室內不打燈,利用窗外自然光拍攝,仍應該放在室外檔。在攝影前,必須調白平衡,讓攝影機在現場的光源下,以我們所知的白色物體(通常是白紙)所呈現出來的色澤當成標準的白色,這樣其它的顏色就可以有一個標準可依循,攝影機就可以呈現出較接近真實的色彩。
調白裝置有自動和手動,自動的就無需操作,遇到不同情況,機器自身就會作出反應,它處理常規沒有誤差,遇到特殊光照會有不盡人意的結果,手動調白查對複雜一些,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和藝術需要作出調整。手動調白時必須先決定主照明光是以哪一種色溫為主,將攝影機設定到這個基準值之後,才來加上色紙打效果光。在拍攝舞台劇、舞蹈表演等有大量藝術色光的場合,許多人會拿白紙找最亮的光源對白,或用自動白平衡,可是拍完後回去看到的畫面顏色卻和現場所見大不相同。由於舞台大多使用3200K標準色溫的燈光來打光,因此用這個來當基準值,把攝影機色溫手動調成3200K,然後就可以拍攝了,可以呈現出該有的色彩。還有拍攝日出、日落和彩霞,不能以現場紅橙色霞光為基準來調白,因為那樣電路會把紅橙光糾正為白色,拍出的太陽和彩雲都會變成白色。正確的方法是按灰白色天空或正常日光來調白,就能逼真地再現日出和黃昏的絢麗氣氛。當然也有利用色溫來營造不同的視覺感受:偏藍可以呈現冷淡的感覺,偏紅可以呈現溫暖的感覺。還可以在正午大反差的太陽下,故意用低色溫值,並且縮小光圈至接近黑暗,用感光不足的方式可以拍出模擬夜晚的日光夜景,還有如黑暗地方透出偏藍光線--晨曦中一片藍,近黃色調--逝去歲月等等。
多種支架系統
一般消費者在購買相機的時候都往往忽視了三腳架,實際上三腳架的作用無論是對於業餘用戶還是專業用戶都不可忽視的,他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抖動,精確構圖,嚴格的控制景深。微距攝影拍攝所用的微距鏡頭景深相當淺,不易控制,對焦很麻煩,不藉助於三腳架不可能完成拍攝。沒有足夠堅固的三腳架,會使器材效能大打折扣。在1/30秒--1/60秒這幾檔快門下,是機振最難消除的區域,只有極少數的三腳架能完全消除這些振動。許多人的鏡頭雖然好,但拍出來的照片不清晰,因為沒有用上足夠堅固的三腳架。三腳架按照材質分類可以分為木質、高強塑料材質,合金材料、鋼鐵材料、碳纖維等多種。最常見的材質是鋁合金,鎂合金和碳纖維三種。碳纖維具有比鋁合金更好的韌性及重量更輕等優點。
選擇三腳架的第一要素就是穩定性。如果買三腳架,應該帶著最重的鏡頭和相機到照相器材店去,實地裝上三腳架,看看架上後穩不穩。選擇三腳架時應選擇中軸套管較長的,這樣可以避免搖晃。另外,考察腳架工作高度時,一定要關注不提升中軸的高度是多少,這一點非常重要。有很多情況會導致三腳架產生不穩定,例如三腳架本身的重量較輕、在開啟三角架時出現不平衡或未上鈕的情況、在正式使用時過分拉高了中間的軸心桿等,都會使三角架晃動。三腳架的牢固程度除了和管壁的粗細厚薄有關係外,還和支地點的材料,各節之間的聯結,支腿和法蘭盤的接點,法蘭盤和雲臺的接觸面,雲臺的剛性等很多因素有關。許多職業攝影師在三腳架上中心柱的下端吊挂小沙袋,以增加三腳架的重量。
正確操作三腳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抽出最粗的腳節,鎖住,再抽出細的,逐步將三腳架的三根支架分開,直到撐穩為止。中心的升降柱只作微調高低使用,儘可能避免升到最高處,防止"頭重腳輕"。在拍攝前還應檢查每個部分的鎖定裝置,使其緊固,避免晃動。如果三腳架有升降功能的話,應首先提高10cm。就算拍攝時發現過高,也不用把腳架降低亦能調整高度。先用其中一支腳固定到所需的高度,然後鎖緊。把三腳架的重量放在先前校好的一支腳上,再解除其它兩支腳的鎖緊,調校到適合的高度後再進行鎖緊。把每一支架打開至最大限度為止。操作相機時,三腳架會很容易出現移動的情況。所以最好把三腳架打開到最大限度,由於固定在地面的面積已大得足夠,因此三腳架也不易移動。將三腳架的其中一支腳調到鏡頭的正下方進行拍攝。
Sachtler FSB-8三角架據說是最適合攝像的,FSB-8攝像頭讓拍出來的視頻腳本達到電影級別的平滑程度,但Sachtler的三角架一般都很笨重,而且價格昂貴。5D Mark II和7D比傳統廣播級高清攝像機輕很多,即使加上配件也不重。所以Manfrotto 055CXPRO3碳纖維三角架和Manfrotto 701攝像頭($400)就足夠日常應用了。三角架不夠方便,所以現在又出現了攝像用單腳架。單腳架會與人的雙腳組合成三腳架,分開雙腳、自然站立,單手握緊腳架,其穩定也是非常高的。單腳架在攜帶性、使用靈活性方面具有優勢,可以用在拍攝野生動物、登山等對攜帶性要求很高的場合;體育比賽、音樂會、新聞報導現場等場地空間有限、沒有設三腳架位置的場合;既需要抓拍瞬間,又需要一定穩定性、防止手抖動,對靈活性要求較高的場合。Manfrotto 562B攝像單腳架和Manfrotto 701攝像頭($300)可以快速拆卸,對迅速轉場攝影攝像很好用。
現在5D Mark II和7D攝像師越來越喜歡用Steadicam Merlin($800),因為5D Mark II和7D很輕,和Steadicam Merlin配合,可以在運動中拍攝視頻腳本,更自然的模仿人眼看到的場景。Steadicam是一套攝影機的避震支撐系統,透過支撐臂將攝影機安置於操作員身上,並在操作員運動時減少震動,以達到靈活流暢的拍攝效果,增加攝影機的機動性並且保持畫面的穩定度,滿足拍攝運動畫面的要求。Steadicam擺脫軌道、推車及重型攝影機平臺的限制和約束,從而使攝影機能四通八達自由運動,以便完成高難度畫面的拍攝。儘管Steadicam在曲線運動上不如攝影推車來得自如,但是在進行水平方向的位移上顯示出了極大的優勢。Steadicam由美國人Garrett Brown發明,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為業內普遍使用。Garrett Brown在《洛奇》和《光榮之路》兩部影片中使用Steadicam,極大地提升了攝影效果,並引發了一場轟動。其中,《光榮之路》一片贏得了1976年的奧斯卡最佳攝影獎。1980年,在影片《閃靈》中,Steadicam的作用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