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覺得老外的親情比較淡漠,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談起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叫親情?要知道中國式的親情和老外區別很大,中國人覺得幾代人膩在一起叫親情,老外則盡力放飛孩子,愛孩子就是給孩子自由。什麼樣的親情更有利於長輩和孩子雙方?當然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一。但我們必須知道很多現象背後的東西,這樣才有利於自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人類的很多習性是環境培養出來的,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上,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的家長是為了自己養孩子,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養兒防老」;而老外的養老根本就不需要兒女來負擔,生兒育女一方面給自己帶來快樂,另一方面是一種社會責任。當然無論為了什麼,養孩子的過程給家長帶來的「天倫之樂」是任何東西也替代不了的。
中國人養孩子是一種投資行為,而老外養孩子純粹是一種消費行為。因此在中國,往往把孩子長大以後是否孝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同時根據自身的價值觀,把孩子成年以後所得到的職位和金錢當作衡量成功與否的標誌。而老外呢?卻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樂放在第一位,同時根據老外的價值觀,看孩子成年以後是否能受到周圍人的尊重,一般來說一個良好的社會,受人尊重以後地位和金錢才會接踵而來。
我們理清楚這種因果關係以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華人會出現「虎媽」和「狼爸」現象,因為中國人覺得只有上了哈佛和北大才算是成功的,而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厲的管制使一些傳統觀念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目中,成年以後會遵從很多戒規,孝順就是其中的一條。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認為,有了地位和金錢自然會有幸福感,才會感到快樂,為了地位和金錢可以不擇手段地扭曲自己。
老外的邏輯正好相反,老外覺得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才會非常投入地去做,投入以後才能做得好,做得出色便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得到尊重以後地位和金錢才會到來。因此老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少會逼著孩子去考一個好成績,更不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好惡來教育孩子,這也是中國人經常能看到的,國外的家長不是特別管孩子的原因。
為什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那麼大?主要是因為中國這個社會對老年人保障不夠,尤其是在農村,養兒其實就是為了防老。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一個私有財產來對待,而中國的傳統觀念也影響著孩子,以盡孝道為道德準則,從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中國所謂的親情濃厚。
而老外則奉行著另外一套世界觀,首先他們根本就不指望孩子長大以後怎麼樣,也就是說自己老了根本就不指望從孩子那裡拿一分錢,為什麼呢?因為國外的政府起到了孩子該起的作用,男人到了65歲,女人到了60歲,便可以從政府那裡拿到一筆養老金,數額是根據自己一生當中每年的收入有關,收入高,交的錢也多,最後拿到的錢也多,根本就不用指望孩子。特別是不會讓孩子整天膩在自己身邊,中國人口口聲聲是孩子受不了一個人在外面的生活,其實是家長自己在心理上受不了,怕孩子走遠了自己將來沒人照顧。越這樣,鬧得孩子便喪失了自理能力。而老外則會在孩子成年以後把孩子推到社會上去摔打,因此在中國人看來老外的親情就淡漠了許多。
其實孩子成人了以後對家長的態度完全是根據小時候的教育形成的,也跟家長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有關係,言傳身教,這一點因家庭環境不一樣而區別很大,但是老外對孩子的那種愛絲毫不會少於中國人,這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只是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至於哪一種比較好,這很難說,而我覺得,兩者結合起來會比較好。
中國的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我就不用說了,因為基本上大同小異。我來說說老外怎麼對待孩子,精確地說,老外不是把孩子當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朋友,抽象地來說是把孩子當人來看,不把孩子當附屬品,更不覺得孩子的智力比自己太差。所以孩子和家長之間無話不談,這樣孩子從大人平等的交流當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同時又會加進自己的思考。不要小瞧這一區別,這起完完全全影響了孩子將來的一生,關係到孩子將來的思維方法和個性,嚴重一點說就是民族的未來。
有那麼嚴重嗎?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從小敢叫板成年人的孩子將來才有創造新,才有可能突破傳統固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中國人覺得聽話的孩子便是好孩子,而老外可完全不那麼認為,老外對孩子的約束只限於最基本的行為。比如說上課說話要舉手、公眾場合不得大聲喧嘩之類的行為。這不是所謂「聽話」的問題,這是服從公眾準則。
至於國外法律裡面也有孩子贍養老人之類的條款,但是很少有人去指望這些東西。到了老年,消耗已經變得非常低了,除了可以領到一筆錢以外,政府有租金低廉的老年公寓,最關鍵的還是老年人的醫療保障,有社區的一些社團組織義工為老年人服務。而孩子更是不指望家長給自己留什麼遺產,甚至覺得那是一種屈辱,大家喜歡自己去打拼天下。這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從小就選擇了一個自己所喜歡的方向。
那麼我們來看看老外是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呢?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同時儘自己最大的可能給孩子提供自由的條件。給孩子自由並不是說就不管孩子了,中國人所看到的不管其實是不干涉,但是給孩子提供方便這一條上來看,老外愛孩子的程度根本不亞於中國的家長。
老外的家庭裡從孩子一出生,那就是堆積如山的玩具,幾乎是孩子到了玩具店,喜歡什麼就買什麼。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就是運動用品,凡是孩子能看上兩眼的運動項目馬上就會買上全套的服裝,讓孩子參加有關的訓練。然後就是陪孩子去圖書館,看電影,到各處去旅遊。有條件的還要去專門搬到好的學區,或者上私立學校。老外幾乎把所有精力放在給孩子提供良好條件上了。
但是老外的家長很少對孩子說「你應該怎樣怎樣」,看到孩子高興,家長也跟著高興。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成績其實並不一定差,至少我女兒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我們根本也不需要逼著孩子去上什麼補習班。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抱負,特別是有海量閱讀的習慣,反倒我們擔心她睡眠不足。她是真正感興趣才不捨得睡覺。
最近女兒完全靠個人完成了大學的申請工作,鎖定了將來主攻的學術方向——某個前沿學科,要求的分數肯定不低,家長從孩子的那份自信當中得到寬慰。孩子有了自己的興趣,有了自己的獨立性,肯定也會有一個好的成績,國外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是自信,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