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緙絲比唐代緙絲更加精湛,成為宋代著名的絲織藝術品。緙絲這一名稱也是自宋朝才開始產生,尤以大幅的緙絲畫為特色,其品格高雅,富貴氣質十足,多為宮庭所寶藏,身價驕人,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其珍貴。緙絲工藝本身的原理並不複雜,它的高貴,首先在於耗費工時巨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是緙絲技藝易學而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依樣畫葫蘆,而是需要相當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深厚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傳世的緙絲珍品更是價格不菲。
唐代緙絲製作多為絲帶等小件實用品,技法上一般以平緙為主,花地之間的交接處尚有明顯的縫隙,紋樣題材以簡單的幾何紋為主,色彩層次也還不夠豐富,主要是平塗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而到宋代時,緙絲花紋更加精細豐富,紋樣結構既對稱又富於變化。
從北宋晚期開始,受北宋皇帝的藝術趣味和宮庭畫的影響,緙絲從實用裝飾品轉向欣賞性藝術品的製作,到南宋,緙絲作品大都摹緙唐宋名家的書畫,表現山水、樓閣、花鳥人物以及草、楷、隸、篆等書法,緙技多種多樣,包括了摜、構、結、搭棱、子母經、長短戧、包心戧和參和戧等,緙絲作品日趨寫實,細緻入微,出現了一大批緙技高手,如朱克柔、瀋子蕃、吳煦等,他們專門仿織趙昌、黃荃、崔白等名畫家的書畫,摹畫惟妙惟肖,宛若天成,藝術價值有時甚至勝過原作,其織理之美,別具風韻,達到了中國古代緙絲藝術的高峰,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他們的一部分作品。比如南宋吳郡(今蘇州)瀋子蕃,其緙絲作品以書畫為粉本,設色高雅古樸,其傳世佳作《花鳥圖軸》,以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6年)的畫稿為粉本,採用平緙、搭緙、盤梭、長短戧、木梳戧、合色線等繁複的技法將花葉的暈色、鳥羽的紋理表現得栩栩如生,行梭運絲的細巧也使得圖案線條柔美,色澤鮮亮,再現了原畫細膩柔婉,高雅華貴的藝術風格。
宋繡又稱汴繡,誕生於北宋,以繡歷史名畫著稱,在中國刺繡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專門的刺繡作坊文繡院,各地選聘的繡工入院授藝,300餘名繡女雲集京師,刺繡之風一時遍及各地,民間繡戶也湧現出許多優秀工匠。據《東京夢華錄》(孟元老等著,記載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作品)記載,當時北宋國都開封的大相國寺外有一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可謂是一個專業刺繡街,熠熠生輝的精美繡品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走出,把開封城裝扮得美麗而又繁華,城內72家大酒樓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額、望子都是繡制的,在燈紅灑綠中迎風招展,「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繡額珠帘,巧制新裝,竟誇華麗。」 《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汴梁長卷風俗畫)所描繪的北宋歷史風俗畫卷中,也有不少汴繡的風采。
宋繡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據明代(公元1368-1644年)屠龍《畫箋》記載:「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調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宋繡針對不同圖像圖案特點,發明瞭不同的針法,如滾針繡,用來繡水紋、雲彩、柳條;散套繡又名摻針,針腳參差不齊,色階自然過渡,柔和逼真,適合繡花鳥動物等;納點繡則宜繡寫意花卉等。
《蓮塘乳鴨圖》中紅荷白鷺,翠鳥青石;荷花造型豐滿,白色瓣尖染紅,白鷺鳥神情精靈剔透,一雌一雄雙鴨游哉悠哉,身旁伴一雙兒女活潑純真,可愛稚拙,整個畫面生動溫馨,色彩變化豐富。青石上緙制隸書小款「江東朱剛制,蓮塘乳鴨圖」,畫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紅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組織細密,絲絲縷縷皆勻稱、分明,在現存的宋代緙絲傳世作品中屬上乘之作。